年轻人为啥不想回家过年?听听他们的声音
年轻人为啥不想回家过年?听听他们的声音
春节前夕,当大多数人都在为回家过年做准备时,有一群年轻人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他们或是默默地收拾行李,或是悄悄地退掉车票,或是干脆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今年不回家过年了。”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近年来,选择不回家过年的年轻人数量持续增长,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变迁、经济压力、家庭关系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
经济压力:沉重的“年关”
“如果可以选择,我一定不会回去。”33岁的宇文道出了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的心声。这位拥有本科和硕士学历的北方小伙,去年被一家互联网企业裁员后,一直未能找到新工作。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他选择了逃避。“我的父母知道我的情况,他们并没有给我太多压力,但碍于情面,我们并没有告知其他的家人。”他说,自己已经和父母商量好,在面对亲戚的拷问时双亲会帮他“蒙混过关”。
28岁的清风则因为经济原因,选择了不回家过年。“谁不想回家过年呢?但今年没赚什么钱,父母要是问我,我就说我没有买到票。”他说,年后会去一间位于南山区新开的健身房担任店长一职。他还提到,自己从去年就开始给长辈包红包。“因为我爸妈说以前老人家都给我发红包,所以现在要还回去,现在回去会给外婆、舅舅他们一人一两千块,总共需要发万把块钱,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他表示,现在手头上并没有多少钱,只是刚好够生活,这次不回去,可以暂时省下这笔钱。
社交压力:难以承受之重
“过年就焦虑咋办”“过年回家的压力”“到底什么人在喜欢过年啊”……社交媒体上,这样的讨论屡见不鲜。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侯正华副主任医师指出,春节焦虑主要源于社交压力和现实落差。“有些人觉得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温馨时刻,但实际回家后可能要面对亲戚间的攀比、父母的催婚催生、长辈的生活询问等压力。”
32岁的王女士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我真的焦虑!抗拒不想回,但有压力要回,所以很焦虑。”她说,“可以想象年夜饭那天,我将是饭桌上的焦点!”而年纪相仿已婚的曹女士则在“回哪家”之间左右为难,“既不想回自己老家,也不想去他家!”最后她选择留在南京“守家”,“我这是雨露均不沾!”
家庭关系:爱的另一种表达
“我原本真没打算吃饺子,是我爸妈让我煮的。”小陈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这位30岁的互联网大厂员工,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回家过年。“我不是那种仪式感很强的人,所以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感觉。然后再加上像我这种适龄婚嫁的年纪,要是春节回家,肯定会面对一个问题——被催婚。索性不回了,留下来还可以挣个三薪,不用吃年夜饭,我觉得还轻松点。”
26岁的秋秋则因为工作繁忙选择不回家过年。“我也会挨个发消息,给长辈们都会打电话,给他们拜个年。我外公会觉得我没有办法回去看他,没法给他当面拜年。”她说,“这两天偶尔也会念叨,还是有一点想回家过年的,还是会觉得有点想家。”
专家解读:理解与包容
面对这一现象,专家建议,年轻人应该调整认知、放松心态,合理规划、设定界限。“春节回家的核心目的是与家人团聚,而非满足外界的期待。因此,不必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尽量以平常心对待亲戚的询问和聚会。”侯正华副主任医师说。
同时,他也指出,现实社交仍不可或缺。“适量参与家庭聚会、朋友交流,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有些人情绪不好,回到母亲身边待一段时间,甚至超过几次心理治疗的帮助。”
结语:过年,到底是为了什么?
过年,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丰盛的年夜饭,还是昂贵的礼物?或许都不是。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家人期盼的,不过是围坐一起,吃顿热乎饭,聊聊家常。”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重新思考“过年”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次与家人、与自己对话的机会。无论选择回家还是不回家,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过年”真正成为一种温暖的仪式,而不是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