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从祭月到团圆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从祭月到团圆
春华秋实,花好月圆。在传统节日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探寻这个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从祭月仪式到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从品尝月饼到月下吟诗,中秋节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中秋节的名称与定义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
我国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所以被称为“仲秋”,而且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所以被称为“中秋”。先开始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为“中秋节”。
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
这个是我们最熟悉的,先是后裔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个成仙的药,他不舍得自己的妻子(嫦娥),把药交给嫦娥保管,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奔月亮去了。由于后裔对嫦娥思念,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后来演变成习俗,也有说人们听说嫦娥成仙之后,纷纷在月下设香案,向成仙的嫦娥祈求平安。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称“中秋节”。
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
在农耕社会,农作物的收获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有祭祀土地的活动。在以前有春播、夏收、秋获、冬藏之说,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所以可能是由这延续下来的习俗。
中秋节习俗
吃月饼
每到中秋节,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着团圆,寓意着圆满,是我们对亲情的寄托。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亲朋好友互相赠月饼,是一种亲情的体现,也是社会关系的联络。在节日当晚,一家人会围在香案前切月饼吃,每个人都要吃,这代表了自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象征着团圆。
设香案
中秋节也是祭月的节日,人们会设香案,点上香,放上水果、月饼等,香案置于院落中,表达了对月亮的祭拜,也表达了人们对神的敬仰。
赏月
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骚客们发起,他们的诗句及作品促使这种活动逐渐成为一种习俗,这一天一家人一起赏月那叫圆满,一个人漂泊在外赏月,会异常孤单。无论如何,这一天,我们都会情不自禁的看几眼月亮。
中秋节诗词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剪梅·中秋元月》
宋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也杯中,月也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歌且从容,杯且从容。
《中秋月·中秋月》
明 徐有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
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