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副教授揭秘中国速度:科学训练是突破关键
苏炳添副教授揭秘中国速度:科学训练是突破关键
2021年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这一突破不仅展现了苏炳添作为运动员的卓越实力,更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科学训练理念。
苏炳添的成功并非偶然。这位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不仅在赛场上追求速度的极限,更在学术领域深入研究科学训练方法。他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通过自身努力和科学训练,世界其他选手可以做到的,我们亚洲选手也一定可以做到。”
科学训练:突破身体极限的关键
苏炳添的身高只有1.72米,这意味着他在百米比赛中要比牙买加“闪电”博尔特多跑7步。然而,这位33岁的老将并未被身体条件所限制,而是通过科学训练实现突破。
他发现要提高成绩,必须解决自己之前存在的股后肌群力量和踝关节力量不足、主动下地速度和发力速率偏慢、起跑姿势不合理等问题,于是他把起跑脚从左脚改到右脚。这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决定,最终让他实现了突破、取得了成功。此外,脚踝下压、摆臂技术等的优化调整,也是他在不断学习总结中逐步形成的。
文化素养:提升运动成绩的催化剂
苏炳添不仅是一位运动员,更是一位学者。他深知文化素养对运动成绩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素养的提升有助于运动员更好地理解训练原理,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他不仅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更在学术研究中孜孜不倦。目前,他正在攻读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学位,致力于将科学知识应用于运动实践。
培养后备人才:为中国速度注入新动力
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受益于科学训练,苏炳添积极推动“苏炳添田径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该基地依托广州市第三中学,拥有国际标准的训练设施,致力于培养更多优秀的田径后备人才。
基地的成立,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更科学、更系统的训练环境,更为中国田径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深化体教融合,基地将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潜力的田径运动员,推动中国速度再创新高。
苏炳添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突破,更是中国竞技体育科学化发展的缩影。他的经历告诉我们:科学训练是突破身体极限的关键,文化素养是提升运动成绩的催化剂。在“苏炳添们”的努力下,中国速度必将再次提速,创造更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