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学校急救教育,你准备好了吗?
教育部力推学校急救教育,你准备好了吗?
近日,教育部部署开展第三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计划遴选3000所学校参与,覆盖各个学段。这一举措旨在全面提升师生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
从个案看学校急救教育的重要性
2025年1月,深圳宝安初中生张宇恒在上学路上遇到一位老人倒地,他立即运用在学校学到的急救知识,为老人实施心肺复苏。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过程中,他冷静地清理老人口鼻异物,寻找降压药品,并及时联系老人家属。最终,老人成功获救。
这一事例生动展现了学校急救教育的实际效果。张宇恒同学不仅展现了过硬的急救技能,更体现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担当。他的母校宝安中学(集团)海滨中学,充分利用深圳宝安区建设“5分钟社会救援圈”的契机,积极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急救培训,每学期定期开展相关急救知识课程,还邀请红十字会培训老师进行急救培训。
我国心脏骤停救治现状不容乐观
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报道,2020年我国经紧急医疗服务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年发病人次超75万,但救治质量却不容乐观,患者存活出院率仅为1.2%,较以往改善不明显,显著低于欧美地区水平(6.3%15.7%)。尽早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对于有目击的可电击心律心脏骤停患者来说,每延迟1分钟,存活率就会降低7%10%。
近年来,我国旁观者CPR实施率虽有稳步提高,北京从2013年的10.4%上升至2017年的19.4%,上海(嘉定区)从2015年的9.4%上升至2019年的25.2%,全国范围内2020年为20.3%,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学校急救教育的现状与经验
浙江等地已率先开展急救教育试点并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已有1.5万名学生和80%以上教职员工考取红十字救护员证书。该校依托“医康养”专业群推动校园急救教育工作,年培养医康养专业人才3000余人,培训急救教育专业师资1000余人。
目前,国内与CPR紧密相关的公众应急救护培训主要包含两大类别:持证救护员培训和急救知识的科普宣教。红十字会等机构积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如中国红十字会长期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发布《现场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除颤技术规范》,美国心脏协会(AHA)在中国认证的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已达800余家。
未来展望:让急救教育成为“生命必修课”
学校急救教育的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培训资源分配不均等。但正如教育部此次试点工作所展现的决心,学校急救教育正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将急救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技能。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急救教育成为每位学生的“生命必修课”,为构建更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