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施”姓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施”姓
施姓作为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在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百零六位,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本文将从施姓的字源、历史起源、分布情况、血型特征以及相关文化传统等方面,全面介绍这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施的名义
“施”字为旗帜飘动之状,是一个形声字。据《左传·昭公八年》记载,齐国栾施,字子旗,名和字的含义相对,可知“施”与“旗”相关。施的本义为旗上飘扬的带子,施人氏族因以旗施为标记,组织生产、打猎、战斗而闻名,施人以旗施为氏族之名,施人所居之地遂称施,建立的城堡称施邑,所临之河称施水,所建之国为施国,最终出现施姓。
施姓起源
施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三:
一、出自僖姓
相传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十二,其中一姓为僖姓。僖姓之后在夏朝时已建立了施国,称有施国,有施国故地在今安徽合肥的施水旁。有施国与夏有姻缘关系,其女妹喜为夏主桀之妃,成为夏的亲戚。因有施国助桀为恶,商汤灭夏桀同时,有施国也被灭。僖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3600年。
二、出自子姓
僖姓有施国被灭后,商人封亲族子姓于古施国地,成为殷民七族之一。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封。周成王转封康叔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先建于商朝国都朝歌城郊,今河南淇县东北。同时已灭了的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等也封于卫康叔。子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3000多年。
三、源出姬姓
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字施父,施父之子施伯,伯生顷叔,生小孝叔,始以王父字为氏。姬姓施氏的历史至少有2700多年。
此外,我国的施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融入,外族的施姓是组成我国施姓的重要成分,历史上发生的主要的事件有:两晋时期的山越族。明清时云南土司中多施姓。清满洲人也有施姓。这些南北地区外族施姓人群与汉族混居,逐渐地融合同化成了汉族。
施姓分布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施姓人口由25万增到206万,增长了8倍多,施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施姓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施姓总人口的40.8%。其次分布于上海、云南、台湾、安徽、广西,这五省区市又集中了30.3%的施姓人口。全国仍以江浙闽为施姓聚集中心。
施姓血型
施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 O型占34.7%
- A型占29.2%
- B型占27.6%
- AB型占8.5%
施姓名人
施耐庵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原为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他投奔郑成功后,成为郑成功得力部将。期间施琅与郑成功部下曾德发生纠纷,致使施琅家人被郑成功诛杀,施琅决定归顺清廷。康熙授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攻打台湾。1683年,施琅指挥清军在澎湖海战大获全胜,收复了台湾。1696年,施琅逝世,谥号襄庄。
施承志
施承志(1883年—1963年)字调梅。中国国民党元老,民国开国将军,爱国名将,宣统时期具有革命意识的新军代表人物,著名军事教育家、武学家,古今太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上海太极拳之父”。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新军正二品陆军副都统、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等职,后与朱家骅一同创办浙江警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前身)并任首任教育长和第二任校长。1949年后移居台湾,成为台湾最负盛名的太极宗师之一。
施姓传统文化
施姓郡望是吴兴。施姓的堂号还有工易。“工易”堂号典出西汉施雠。施雠,沛人,字长卿,与孟喜、梁丘贺一起拜田王孙为师学《易》,成为《易》学大家,宣帝时为博士。又与社会名流在石渠讲解易学、研讨五经,声望极高,自成一派,为今文易学《施氏学》之鼻祖。
施姓的重要楹联有五副:
- 宠优文带;望重石渠。
- 隐成水浒;夙俱仙风。
- 临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门。
- 表其坊曰尊道;踵于门者执经。
- 泗东寻芳参理境;石渠讲易见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