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百家姓】你知道【林】姓的起源吗?
【蒙学百家姓】你知道【林】姓的起源吗?
林姓,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自诞生以来,林姓族人历经数千年的迁徙和发展,遍布全球各地,为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详细探讨林姓的起源、迁徙历史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展现这一姓氏的辉煌历程。
林姓的起源
林姓,源头众多,既有源自子姓、姬姓的传统,也有少数民族改姓的贡献。东夷的一支名为林方,南迁后称为“郴”。林义与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与“木”息息相关。建木,也被称为扶桑、扶木,象征着天地之间的连接。当两株建木并立时,便形成了“林”,而“林”下则是天齐坛台,也被称为渐台。林姓不仅是风姓的分支,还有另一个名字梵。在民间,比干被尊为“文曲星”,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据史书记载,比干为了避难而躲在长林山中,从此以林为姓。林姓的起源多样,既有传统的子姓、姬姓,也有少数民族的改姓。比干的尊崇不仅源于他的才华和智慧,更在于他坚韧不屈的精神。
源自子姓,是商末名臣比干的后裔。在纣王暴虐无道之时,比干因直言进谏而惨遭杀害。其正妻陈氏逃入深山,诞下坚贞不屈的林坚。周灭商后,林坚之子承父志,被周武王赐姓为林。
源自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这位世子的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传承至今。
源自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的林衡官职。林衡,又称林人,负责掌管林木、植树造林及养护浇灌等工作。因功勋卓著,其后代以官职称谓为姓氏。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① 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将国都从平城迁至洛阳,下令鲜卑族人改用汉字姓氏。其中,代北的丘林氏便更名为林氏,传承至今。
② 台湾地区的高山族,源自中国大陆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他们世代居住在林木茂密之地,因此部分人以林为汉姓。
③ 满族中的布萨氏和林佳氏,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冠以汉姓为林氏。布萨氏原居瓦尔喀地区(今长白山至图门江一带),后迁至乌扎拉地方以南、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而林佳氏则主要聚居于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和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
得姓始祖:
林坚,这位得姓始祖,是比干的遗腹子。当商纣王施行暴政,比干屡次冒死进谏,却惨遭杀害。那时,比干的夫人陈氏身怀六甲,带着四位侍女匆匆逃离都城,寻找安身之处。在一片幽深的树林里,她们发现了一个隐秘的石洞,于是暂时安顿下来。在石洞中,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坚。因生于林中,坚被赐予了“林”姓。在周武王打败纣王后,比干的夫人带着林坚去拜见周武王。周武王对林坚赞赏有加,封他为大夫,食采西河。后来,林坚的封地又迁至博陵。
林姓的迁徙史
考古及基因研究显示,中国人多地区多起源。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迁徙形成东亚人群。研究结论:东亚人群从南方起源,史前时期从南往北迁徙。中国祖先先到南方繁衍,后再进入黄河流域。也有从北往南迁徙说法。林姓发祥于山东鲁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鲁国得到最好发展,形成济南林氏。两汉、两晋、三国和南北朝,林姓随居民迁移至四川、江浙。
西汉时期,林氏家族迁徙至山东济南。西晋时,家族分支出四川成都、江苏徐州。
西晋末,林礼迁居徐州下邳,成为开基者。林懋被奉为下邳林氏望族之始祖。其后裔仍以“下邳堂”为堂号,使用“派出下邳声望远,支分八闽泽绵长”等堂联。林禄原任安东琅邪王府将军、黄门侍郎,后随晋元帝渡江,为晋安林始祖。
入闽始祖林禄继比干、林坚后,树立起第三块里程碑,开创了林氏家族在东南沿海的发展史。林禄的第4代曾孙林格,定居城厢区霞林棠坡,成为入莆始祖。3大支系中,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城厢区及涵江区大洋、庄边、新县、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头、平海、北高及黄石一带,阙下林分布在东庄和新度。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传十五世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阙下林始祖)、披(九牧林始祖)、昌(游洋林始祖)。
阙下林:源于唐贞元孝子林攒,韬公,万宠公长子,欑生三子:延鲁、延吉、延宾。宋朝时,林杞任知州,其九个儿子也是知州,称为“宋九牧”、“父子十知州”。
“金紫林”:从林禄十八世孙台州知州林沙算起,这一支派有林晖、林英、林悦、林光朝4人在朝为官,均获赐“金紫”,被称为“一门四金紫”。荔城区北高张城、黄石定庄、秀屿区埭头英田林氏族人同出林沙派下,以“忠义”家风传世。
九牧林:开派始祖林披,万宠公第二子,字茂彦,莆田县西天尾(今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人,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及第,官至太子詹事,赐紫金鱼袋,上柱国,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林披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
唐有林藻、林蕴,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妈祖,御封天上圣母)。明有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代开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
游洋林:林昌,字茂吉,官兵部司马,配宋氏,生一子名萍。萍于唐贞元间明经及第,官沣洲司马(后追赠中宪大夫)。唐太和年间归隐后,迁居仙游游洋,世称“游洋林家”。林昌为游洋林家始祖。
宋初,游洋林一支由林居裔为首在仙游县游洋百丈岭揭竿起义,受到朝廷镇压, 后来分别迁入浙江 泰顺、漳浦、尤溪等地。后裔林石再辗转迁入台湾,在台湾台中县雾峰定居。“游洋林”后裔林和义迁居漳州漳浦路下,分衍“路下林”一系。
路下林始祖林和义,生子大用,大用生七子:子亨、子贵、子贤、子慕、子华、子齐、子渊。元末兵乱,七子散居各地:长房子亨分居苦竹(在今赤土乡)。二房子贵守祖路下,居庵下梧。三房子贤分居七都(旧镇)桥头。四房子慕分居平和五寨乡埔坪社,五寨埔坪社迁移到台湾的林石繁衍雾峰林家一派。五房子华分居车田(今石榴乡)之攀龙社。六房子齐分居平和五寨后巷。七房子渊居漳浦霞美(下尾)。各个分衍地均成为当地大族。
路下林枝繁叶茂,后裔众多,为漳州市林氏最大支派,号称人丁“一斗麻”,共14万多人丁(不含外迁人口),占全市林氏人口26%。分布漳浦县有90000多人,芗城1800人、龙海市4318人,云霄县2375人、诏安县140人、东山县9857人、平和县35811人。
莆田林氏后裔曾短暂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一度据有今广州的广大地区。武德五年,林士弘战败投降,后退守到今江西安福东南山洞,不久就病死了。楚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7年。楚国消亡后,林士弘的家族逃匿在浙江杭州山中,改姓为“柴”,后裔迁居今河北省邢台县西南。史上赫赫有名的“周世宗”柴荣即是林士弘后裔。
除了在历史上出现两位皇帝,莆田林氏还有两位圣人载入史册。林家的两位圣人分别是妈祖林默娘和“三一教”教祖林龙江,他们都是九牧林的后裔。在荔城区西天尾龙山,至今还有一座建设于唐代的林氏九牧祖祠。祖祠大门正中嵌着明成化进士周瑛书写的“九牧祖祠”石额,左右悬挂着“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堂联。堂上供奉的是林氏九牧先祖壁画。莆田林氏有四个分支,九牧林主要分布在荔城区和城厢区及涵江区大洋、庄边、新县、白沙等地。金紫林主要分布在埭头、平海、北高及黄石一带,阙下林分布在东庄和新度。还有一支游洋林,后迁往漳州。
明末清初,游洋林后人随郑成功攻打台湾,迁往台湾雾峰,称为台湾雾峰林氏家族的先祖。林姓入闽主要分为四期。闽林主流派的始祖林禄公,因匡扶晋室,建立功勋,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温陵九龙之岗(今泉港涂岭)。其后裔世居莆田,至唐开元年间,晋安十五世万宠公,生三子:长韬公为阙下祖;次披公为九牧祖;三昌公为游洋(雾峰)祖。其后裔繁衍,广布国内外。
时至今日,闽、台、两广、海南以及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各地林氏宗祠,都常见"唐代兄弟九刺史,宋朝父子十知州"的对联,这就是对闽林世系"九牧传芳" 渊源的概括和真实写照。韩国林氏共同的先祖名为林八及,唐朝时从惠安彭城渡海出国避祸,漂泊到新罗国(今韩国)江华湾登岸,如今衍生出了180多万韩国林姓人口。
林姓历代名人
林禄:林禄是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则徐: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林默娘:也被称为妈祖,是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
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教授、诗人、作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觉民: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
林彪:中共最著名的军事将领,被誉为战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林皋: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
林坚:比干的儿子,周武王灭商之后,大封天下诸侯以及各宗室的后人,这其中就包括比干,比干的儿子子坚因为出生在长陵,所以赐姓为林。
林椿:南宋时期画家,孝宗淳熙年间曾为画院待诏。
林良:明代著名画家,史料曾记载“林良吕纪,天下无比”。
林春溥:清朝史学家,林号鉴塘。
林昌彝:近代学者、诗人、诗评家。
林同骥:著名流体力学家,在稀薄气体力学、高超声速、跨声速空气动力学和不可压缩流体动力学等广泛的领域中都有重要的研究成果。
……
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林姓族人经历了多次迁徙和发展。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杰出的人物,如商末的比干、周代的林开、西汉的林尊等,他们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林姓族群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总的来说,林姓的起源和迁徙历史展现了一个坚韧不屈、奋发向前的姓氏族群形象。他们的精神和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将继续影响和激励着后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来源及参考资料:林姓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