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纬民院士:AI优化超级电脑性能,开启计算新纪元
郑纬民院士:AI优化超级电脑性能,开启计算新纪元
在2024年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国际论坛(HACI)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强调,在“AI for Science”理念的引领下,高性能计算(HPC)与人工智能(AI)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科学研究突破的关键力量。他指出,AI技术不仅能提升超级计算机的计算效率,还能优化其资源使用,为科学研究带来新的机遇。
超级计算机:从“算力”到“智能”
近年来,超级计算机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以智能驾驶领域为例,地平线公司最新推出的征程6系列芯片,算力范围覆盖10TOPS到560TOPS,充分展示了高性能计算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巨大潜力。然而,随着计算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超级计算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更高的计算效率,成为研究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AI优化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关键技术
AI技术的引入为超级计算机的性能优化开辟了新的路径。具体来说,AI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硬件架构与软件工具的深度融合:深入了解HPC系统的硬件架构是性能优化的基础。通过性能分析工具,研究人员能够精准定位系统瓶颈,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AI模型的针对性优化:采用低精度数值计算、并行化计算和内存优化等技术,可以显著提高AI模型的性能。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还可以通过量化深度学习、模型剪枝和轻量级网络设计等方法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
数据管理与I/O性能优化:AI模型通常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因此高效的数据管理和I/O性能至关重要。通过合理设计数据流程和优化I/O性能,可以大幅提升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效率。
并行编程与算法优化:充分利用HPC系统的并行特性,采用高性能的并行编程模型(如MPI和OpenMP),结合优化的算法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HPC系统的计算能力。
三大算力系统:竞争与协同
郑纬民院士指出,目前支持大模型训练的算力系统主要有三种:基于英伟达GPU的系统、基于国产AI芯片的系统,以及基于超级计算机的系统。这三种系统各有优劣:
- 英伟达GPU系统具有出色的硬件性能和完善的编程生态,但价格高昂且供应紧张。
- 国产AI芯片系统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生态系统不完善的问题。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在编程框架、并行加速、通信库等10个关键软件领域持续发力。
- 超级计算机系统则凭借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在特定场景下展现出独特优势。特别是许多超算中心存在算力利用率不饱和的问题,可以将空闲算力用于大模型训练。
未来展望:HPC与AI的深度融合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超级计算机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从传统的科学计算工具,到如今的AI训练平台,HPC与AI的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通过AI优化,超级计算机不仅能够实现性能的提升,更能在资源调度、能耗管理等方面展现出更高的智能化水平。
然而,这一融合过程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同时实现性能优化?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AI生态系统?如何平衡不同算力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AI与HPC的深度融合将为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突破。正如郑纬民院士所言,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