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赶海:从传统走向环保的新潮流
生态赶海:从传统走向环保的新潮流
2024年6月8日,第十六个世界海洋日,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等26家单位联合发出“生态亲海”倡议,倡导公众转变赶海方式,从传统的索取型转向生态友好型。这一倡议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也标志着赶海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正在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传统赶海与生态赶海:一场理念的转变
赶海,作为中国沿海地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智慧。它既是渔民们赖以生存的传统生产手段,也是现代人亲近自然、体验海洋之美的独特方式。然而,随着游客的增多,传统赶海方式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深圳大鹏新区南澳东山社区,当地居民周姐就发现,“可以带回去吃的蚬子越来越少,个头越来越小,现在来赶海的人太多了,都挖没了……”这种过度捕捞不仅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也破坏了滩涂生态环境。
生态赶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在不破坏海洋生态的前提下进行赶海活动,倡导人们从传统的索取型转向生态友好型。环境科学博士、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总干事刘毅表示,“无论是科学赶海,还是生态亲海,都是倡导从索取食物为目的的传统赶海模式,转化到更可持续、更符合生态友好的亲海方式。”
生态赶海:四大原则引领新风尚
生态赶海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四大原则:
查潮汐看海况,安全近海:在赶海前,需要提前了解潮汐时间,选择合适的赶海时机。同时,要关注天气和海况,确保安全。
捡垃圾清塑料,新潮探海:在赶海过程中,不仅要寻找海洋生物,还要主动清理海滩上的垃圾,特别是塑料制品,减少海洋污染。
不乱挖不带走,文明观海:避免过度挖掘和捕捞,不带走不必要的海洋生物,保护海洋生态平衡。对于一些珍稀或幼小的生物,应该尽量避免干扰。
拍照片细观察,生态亲海:通过拍照和观察来记录海洋生物,而不是直接捕捉。这种方式既能满足人们探索海洋的好奇心,又不会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
实践案例:深圳的探索与经验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不仅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2024年6月8日,深圳发起的“生态亲海”倡议得到了26家单位的响应,包括政府机构、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这一跨省、跨市的联合行动,旨在推动公众转变赶海方式,实现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
在坝光湿地园等红树林湿地较为集中的区域,相关部门和志愿者定期开展海洋垃圾清理活动,并同步进行海洋检察普法宣传。同时,深圳还设立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对重要生态区域进行严格保护。在坝光湿地园海滩入口处,竖立着宣传牌,明确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非法捕捞、采集海洋生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深圳的实践表明,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公众教育,生态赶海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也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亲海方式。
从个体到群体:蓝色海洋的守护之路
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海洋环境保护事业。从最初的300多名志愿者,发展到如今每年有数千名志愿者参与,该协会在过去的19年里,组织了多次净滩活动,清扫海洋垃圾超过27.14吨,参与团队超过300家。
在2024年的国际海洋清洁日活动中,蓝色海洋联合深圳、惠州等地26家单位共同发起《生态亲海倡议》,通过儿童海洋环保大使带领小小志愿者宣讲、互动游戏等形式,让生态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该协会还通过设置海洋生态嘉年华、开展四维清洁等活动,增强公众对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生态赶海不仅是一种环保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享受海洋乐趣的同时,也承担起保护海洋的责任。通过深圳的实践和蓝色海洋的不懈努力,我们看到了生态赶海理念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用更环保的方式亲近海洋,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蔚蓝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