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春联的不解之缘
朱元璋与春联的不解之缘
朱元璋与春联的不解之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联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春联迷”。他不仅下令全国百姓必须张贴春联,还亲自为百姓书写春联,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微服私访遇屠户
相传,有一年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私访,去街上察看贴春联的情况。他看到一些写得好的有特色的春联,都会赞叹不已。结果发现有一家却没有贴春联,很是气愤,于是询问原因,很快得知这家的户主是一位杀猪匠,自己大字不识几个,又因为年底杀猪忙,没有找人代写,所以空着没贴春联。
听说事出有因,朱元璋马上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亲自写了一幅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他继续私访去了。
结果打道回宫时,又路过这一家,见屠户家还是没有贴春贴,不由火冒三丈,质问这是怎么回事。
屠户恭敬地答道:“皇上亲自书写的春联贴在门外,我怕风吹雨淋,我把它贴到了中堂里,以后每天定当焚香供奉。”朱元璋走进里屋一看,果然看见自己题的春联悬挂在高堂上,很是高兴,当场重赏了屠户三百两银子。
春联名称的由来
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洪武年初,朱元璋突发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为了检查大家的执行情况,老朱还特意在第二天微服巡查。在巡查的路上,朱元璋看到一户人家门上居然一片空白,命人盘问,才得知,这位苗姓户主是个阉猪的,因为不认字,再加上工作匆忙,没来得及请先生书写。老朱也表示理解,于是亲自操刀,给他写了一副非常贴切的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副对联以阉猪为题材,写得非常形象逼真,风趣幽默,很有气势,也借题抒发了朱元璋打江山建帝业的豪情惬意次。
第二天老朱回宫又路过这里,发现这位苗姓人家还是没贴,在此命人过去盘问,下人来报:陛下御笔,不敢张贴,已经挂于中堂,早晚供奉。朱元璋转怒为喜,于是赐银三十两,以资助子孙读书。
经过朱元璋这一波强制性推广,桃符得名春联,并且被从宫廷士大夫推广到民间,到清朝时期,春联文化逐步达到鼎盛。
为徐达题写春联
在《金陵琐事》中,记载了朱元璋为中山王徐达题写春联的故事。朱元璋亲笔书写了两副春联赠予徐达:
“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这两副春联不仅展现了朱元璋对徐达的赞赏,也体现了春联在明代的盛行。
春联文化的传承
朱元璋对春联的热爱也影响了他的后代。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继承了这一传统,每到春节时,精通书法的朱允炆都要挥毫泼墨,亲自写几副春联挂在宫廷里。
春联文化在朱元璋的推动下,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精心挑选或定制春联,贴在大门两侧,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朱元璋对春联文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对春联的推广和普及上,更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上。正是有了像朱元璋这样的历史人物,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