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在我们的汉语中,日语词有很多?现代汉语不用外来词会怎么样?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在我们的汉语中,日语词有很多?现代汉语不用外来词会怎么样?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199595408931541

在当今的汉语表达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词汇都带有日语的痕迹。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体系,也引发了关于文化交流与语言演变的深入思考。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中日语词汇的使用现状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当我们看到日本使用大量的汉字时,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对汉语文化的“抄袭”,另一种则认为这反映了中日文化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更令人惊讶的是,现代汉语中许多常用的词汇,实际上都是从日本传入的。有人甚至提出,如果没有这些日语词汇,中国人可能都无法顺畅地交流。

文化交流还是文化侵蚀?

不可否认,现代汉语中确实存在大量来自日语的词汇。这些词汇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许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外来属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举例说明:

  • 经济:汉语中的“经济”一词,原本可以用“治国理财”来表达,但随着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这些传统词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相比之下,日语中的“経済”不仅简洁明了,还涵盖了从市场波动到全球贸易的各个方面。

  • 政治:在引入“政治”一词之前,汉语中常用“治国”、“理政”来描述国家治理事务。然而,随着现代政治学的发展,这些词汇显得过于笼统且陈旧。日语中的“政治”一词,既简洁明了,又能准确表达现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 文化:传统汉语中有“礼乐”、“风俗”等词汇来描述文化现象,但这些词汇多用于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相比之下,日语中的“文化”一词,涵盖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广泛内涵,能够更好地表达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哲学: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通常用“玄学”、“道学”来描述,但这些词汇多带有宗教和神秘色彩,难以涵盖西方哲学的理性和逻辑特点。日语中的“哲学”一词,既简洁明了,又能够准确表达哲学的本质和内涵。

此外,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许多以“XX化”、“XX主义”、“XX式”、“XX作用”、“XX界”、“XX型”等形式组合的词汇,都是借鉴了日语的语法结构。

可以说,无论是学术研究、科技进步,还是大众传媒和文学创作,这些词汇随处可见,几乎已经成为现代汉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什么选择日语词汇?

在这些日语词汇被引入之前,汉语中已有相应的表达方式,那么为什么这些原有的词汇会被取代呢?这需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来寻找答案。

那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动荡使得中国社会急需变革。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许多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了已经成功实现现代化的日本。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找到振兴中华的道路。

日本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大胆地引入了大量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并对其进行了巧妙的本土化改造,创造了无数新的词汇。在短短的时间内,这个曾经封闭的岛国竟然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之一!这对当时渴望变革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中国知识分子在引入这些新概念时,惊讶地发现这些词汇能够准确地表达复杂的现代概念。而且这些词汇涵盖了更广泛和现代的内涵,比传统汉语中的对应词汇更为贴切和全面。他们毫不犹豫地直接拿来使用,希望能借此点燃中国现代化的希望之火。

对于日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广泛应用,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语言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是历史潮流的一部分!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殖民扩张,语言始终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就算是现在无论是商旅往来,还是文化的广泛传播,语言也同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这意味着,词汇的互相借鉴和吸收是必然的命运。

日语词汇的涌入,其实反应的正是中国在近代历史上以开放心态向世界学习的一种辉煌体现,我们既拓展了自身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展示了我们拥抱变化、迎接挑战的勇气。

当然,文化交流并非单向的,日语中也充满了大量源自汉语的词汇,比如“学校”、“自然”、“文明”等。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保护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随着日剧和日本游戏、动漫在中国的流行,汉语中又诞生了不少来自日语的词汇。像“卖萌”、“宅男”、“宅女”、“达人”、“人气”、“写真”、“亲子”、“料理”、“攻略”、“便当”等。

据统计,现代汉语常用词汇里的日语借词至少有四千个,占到《现代汉语常用词表》7.2%的份量。可以说我们依然面临着文化入侵,语言的纯洁性和独立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但同时,我们更要竭尽全力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化,绝不能让它被外来文化吞噬。

被选入我们教科书中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那篇震撼人心的小说讲述了阿尔萨斯地区的法语即将被取代时,人们对母语和文化的深切热爱。小弗朗兹和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情感爆发,那种对语言失去的无奈与悲痛,会让我们让更深刻地意识到保护母语的重要性。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大门的钥匙。从这句话当中就可以明白语言不仅仅只是交流工具,它是文化的灵魂,是我们身份认同的核心。

虽说借鉴,它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有现实的合理性,因为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还不断提醒我们要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推动自身的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绝不能忘记《最后一课》带给我们的深刻感悟!在开放与吸收的同时,我们必须坚定地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母语,让它在全球化的洪流中依然闪耀,成为我们文化自信和民族骄傲的源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