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缺铁性贫血?从成因到治疗的全面解析
什么是缺铁性贫血?从成因到治疗的全面解析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尤其在育龄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病率较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缺铁性贫血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运动指导,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常见疾病。
发生原因
铁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因需铁量增加,若饮食中缺少铁元素的摄入,易引发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胃肠炎等疾病,会影响铁的吸收,导致铁吸收减少。
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如痔疮、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胃肠道肿瘤等疾病都可能导致的长期慢性失血。
临床表现
皮肤和面色:患者常出现皮肤苍白、面色无华,口唇、甲床等部位颜色变浅。
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头晕、乏力、耳鸣、眼花、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小儿还会出现哭闹不安、精神不振等症状。
呼吸系统:在运动后或体力劳动后会出现气短、呼吸加快等现象,严重时可能会有心慌、呼吸困难。
消化系统:常有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煤渣等。
治疗方法
铁剂治疗:可选用口服铁剂,一般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对于口服铁剂不能耐受或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的患者,可采用注射铁剂治疗。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导致缺铁的原发病,如治疗慢性失血、治疗胃肠道疾病等,以从根本上纠正缺铁性贫血
若出现皮肤苍白、头晕乏力、食欲减退等疑似症状应就医,就医时可挂血液科,医生一般会安排血常规、血清铁蛋白测定等检查。确诊后,轻者可通过饮食补铁,重者需口服或注射铁剂,要积极配合医生寻找并治疗原发病。
缺铁性贫血的运动指导
在贫血症状较轻时,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散步,散步强度适中,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活力,每次可坚持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1-2次。
瑜伽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柔和的动作和呼吸配合,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身体的柔韧性,每周可进行3-4次,每次30-60分钟。
若贫血程度较重,应以休息为主,可适当在床边或室内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如活动手腕、脚踝等。每次活动5-10分钟,每天数次,避免因过度运动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加重。
当贫血逐步改善后,再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若出现心慌、气促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本文原文来自"有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