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教你搞定村民沟通
村支书教你搞定村民沟通
在农村基层工作中,村支书作为村党支部的负责人,其沟通技巧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成效。一个优秀的村支书不仅需要具备政策执行和经济规划的能力,更需要掌握与村民沟通的艺术。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和群众工作方法,帮助村支书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沟通技巧:从“茶摊”到“家常话”
在浙江省安吉县夏阳村,村支书鲍鑫通过改变沟通方式,成功改善了与村民的关系。他发现,传统的会议式沟通效果并不理想,村民们往往听不懂他在讲什么。于是,他决定换个方式,在每个自然村里摆了个茶摊,上面有个纸板,写着“先来聊一聊”。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让村民们感到亲切,也更容易接受他的建议。
除了茶摊这种方式,村支书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改善与村民的沟通:
多用家常话:避免使用过于官方或学术化的语言,而是用村民们熟悉的日常语言进行交流。比如在介绍政策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或故事来说明,让村民们更容易理解。
主动上门:不要等到村民来找你,而是要主动上门了解情况。比如在农忙时节,可以到田间地头与村民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
利用村里的公共活动:比如在村里的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等场合,主动与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见。
群众工作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做好群众工作,村支书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其中,“五种话”理论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
以心换心说家常话:通过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温暖。
上情下达说大白话:将政策和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群众。
实事求是说真话:让群众信任你,增强工作的可信度。
对症下药说内行话:针对群众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出谋划策说鼓劲话: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然而,理论终究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一位选调生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他发现,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他通过参与农村的生产劳动、文化活动等方式,融入群众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这种亲身实践让他意识到,一个乡村不是一张张报表,不限于各种社会结构理论,而是袅袅炊烟和一双双诉说着心事的眼神。
案例分析:从“外乡人”到“自己人”
鲍鑫在夏阳村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虽然是夏阳村人,但长期在上海工作,在很多村民眼里已经不算是自己人了。他意识到,要想得到村民的认可,必须通过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他首先从村民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比如修路灯和修路。他带着村班子想办法筹集款项,先把路灯装好了。灯亮起来之后,村民们看到了实际的变化,也开始信任他。接着,他又带领村民清理水库旁边的草坪,最终清理出57车垃圾,并制定了详细的规划,避免游人继续破坏环境。这些实际行动让村民们看到了他的决心和能力,也愿意支持他的工作。
挑战与应对:选好“头雁”是关键
然而,村支书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村民的不理解、资源的限制、上级政策的变动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是每个村支书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一个关键的应对策略就是选好“头雁”。在实行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制度后,村书记成为乡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好的村书记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有实力:村书记的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经济实力或社会影响力;二是能够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能力。如果村书记没有实力,经常会听到村民的质疑。
有威望:在乡村这个熟人社会中,威望非常重要。村书记需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处理事务、关心村民的日常生活等方式来建立威望。
有担当:村书记需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解决村民的困难。
有远见:村书记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能够为村庄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此外,培养后备力量也非常重要。村支书应该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村干部,为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确保村庄的持续发展。
总之,村支书在农村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和群众工作方法,村支书可以更好地了解村民的需求,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村支书需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应对能力,才能带领村庄走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