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29吨核废液直排入海,海洋生态与邻国安全引担忧
韩国29吨核废液直排入海,海洋生态与邻国安全引担忧
2025年1月12日,韩国月城核电站发生一起严重的核废液泄漏事件,约29吨未经样本分析的核废液被直接排放入海,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担忧。
事件经过与初步应对
事发当天,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月城核电站2号机组储罐出现异常,随即关闭阀门,切断泄漏源。经初步检测,泄漏的核废液放射性物质含量处于“平时排放水平”。然而,这一说法并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
韩国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迅速响应,派遣专家团队前往现场调查泄漏原因,并采集核电站附近海水样本,以评估对环境的影响。调查结果将在日后公布。
海洋生态与邻国面临威胁
此次核废液泄漏事件发生在日本海沿岸,该海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区,也是多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晏瑲指出,尽管海洋环境具有一定的稀释能力,但29吨的核废液排放量在短期内很可能导致局部水域的放射性水平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海的洋流复杂,泄漏物可能随洋流扩散至更广的区域,甚至波及周边国家海域。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琪悦表示,核废水入海不仅会对海洋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链。放射性物质会在动物体内积累,经过营养富集和人类食用后,最终危及人类健康。
韩国核电发展引发质疑
此次事件再次引发对韩国核电发展政策的质疑。韩国现任总统尹锡悦上台后,积极推动核能发展,目标是在2036年实现核电发电量占比达到34.6%。然而,频繁的核泄漏事件暴露了韩国在核废料处理和事故预防方面的短板。
2024年6月,月城核电站4号机组曾发生2.3吨储存水泄漏事故。时隔半年,再次发生更大规模的泄漏,不禁让人怀疑该核电站的管理是否存在严重疏漏。专家指出,韩国在发展核电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核废料的安全处置和应急能力建设。
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此次核废液泄漏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将派专家团队赴韩调查。中国外交部也对此表示关切,希望韩国政府能够妥善处理,确保环境和公众健康安全。
韩国国内民众反应强烈,对核电站安全、海鲜食用安全和自身健康问题表示担忧。有韩国网友表示:“希望政府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保持透明,不隐瞒任何信息。”
核废液排放的危害不容忽视
核废液通常具有令人不悦的酸臭刺鼻气味,其危害远不止于此。核废水中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如氚、锶-90和铯-137等,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严重影响。这些放射性物质会在海洋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可能影响人类健康。
此次韩国月城核电站核废液泄漏事件再次敲响了全球核能安全的警钟。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如何确保核废料的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影响,是各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核能安全技术的进步,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体系,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核废料处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