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生态旅游:美景与责任同行
长白山生态旅游:美景与责任同行
2024年12月初,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从长白山传来:野生东北虎时隔30年再次出现在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标志着长白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更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从“物种基因库”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长白山,这座被誉为“关东第一山”的自然瑰宝,横跨吉林省东南部,是中朝两国的界山。这里不仅是中国东北的生态屏障,更是享誉世界的“物种基因库”和“自然博物馆”。近年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连续6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还积极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从单一的生态观光转向复合型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
长白山的生态旅游发展,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德丰源长白山为例,这里正在打造一个集旅游、文化、农业、生态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布局,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致力于将长白山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科学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双重驱动
长白山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形成了良性互动。在生态保护方面,吉林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 封山禁猎: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为野生动物提供安全栖息地
- 监测预警:建立预防人虎冲突预案,设立警示牌提醒公众
- 社区参与:池北区全面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环境质量
在池北区,白山社区持续开展全方位的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坚持“发现一处、解决一处”。社区严格督促沿街商户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引导商户增强责任意识,文明经营,并积极动员辖区居民共同参与城市治理。每周一至周五,白山社区党委联合党建联建单位,组织干部、党员和志愿者对违法建筑、乱堆杂物、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巡查和清理,每周六、周日,则由社区“三长”“五老”及居民共同参与,对环境卫生、车辆停放、邻里纠纷等问题进行整治和调解。通过一系列举措,白山社区以“小细节”体现“大民生”,展现了池北区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上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
以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长白山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的底线。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例如,池北区在市政设施精细化管理方面持续发力,道路、桥梁、公园、广场的改造维护工程同步进行,为居民游客打造更加宜居的环境。湿地花海已经成为大家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公园、广场上已经栽植了6万余株绿化花卉,2500余株乔木、2077丛花灌木、11068平方米的绿篱,构成了一幅最具长白山特色的生态画卷。值得一提的是,池北区新建了4处负氧离子监测站,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数据,相关部门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城市的空气质量,制定更加有效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从而改善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池北区还对重点地段照明设施进行了提质升级,亮化美化城市重点区域和重要地标景观灯光,增强了夜景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提升了游客的游玩观赏体验,为夜间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环保意识的普及与实践
在长白山,环保意识的培养不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以雪绒花驯鹿园为例,园区新增20只温顺可爱的驯鹿,不仅为游客打造了一个亲近自然、体验冬日童话的梦幻乐园,更通过与游客的互动,普及环保知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工作人员向游客普及驯鹿的习性和相关知识,同时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随着天气逐渐转冷,雪绒花驯鹿园已成为长白山冬季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许多家庭选择来这里度过一个充满乐趣和教育意义的假日,一同享受与驯鹿相伴的美好时光。
美景与责任同行
长白山的实践证明,生态旅游的发展并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通过科学保护、社区参与和科技创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正如一位游客在雪绒花驯鹿园所感慨的:“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美景与责任同行’。当我们亲近自然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保护它。”
长白山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绿色之路。它向世人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让长白山焕发新的生机,更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