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创意从生活中来,是一场人生修行
赖声川:创意从生活中来,是一场人生修行
2024年3月16日下午,著名戏剧家赖声川教授登上"扬州讲坛",以《创意与文化创意生态》为题,分享了自己40余年的创作心得和教学经验。赖声川被誉为"现今最顶尖的中文剧作家"(BBC)和"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亚洲周刊》),其代表作包括《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等。
图说:2024年3月16日下午,赖声川教授登上“扬州讲坛”,主讲《创意与文化创意生态》
一、创意从生活中来
我做创意已经40年了,我在我父亲的家乡江西会昌做了新的戏来纪念我的40周年的创作。40年的创作是很难形容的一个历程,我一直不断的做创作,一方面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了解创作是需要一种灵感,更需要一种毅力跟体力才能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也在教书,曾在台北艺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教了25年书。在台北新成立的一个艺术学院任教,没有教材,连校园都没有。现在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也没有觉得苦,因为我就觉得戏剧文化太珍贵,如果能够好好的建立一个戏剧教育,是很重要的。
当年我在台北艺术大学教书,没有教材怎么办?怎么上导演课,表演课?于是我就尽量翻译外国剧本,我们拼命去学习外国人的东西,固然是没错,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东西在哪里?我们有没有一个方式来自己编剧自己创作?有一次我给学生出一个作业,下次上课的时候请你们用任何方式来表现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你认为重要的事。所谓任何方式说你可以用表演、说故事、唱一首歌、写一首诗也可以画个画。
其实我出题目的时候,没有想到他们会多么深刻,我说老师的目的不是要挖你们的隐私,但是你自己挖的越深,可能会得到更多。过了两天上课,他们一个个上来表演,让我非常感动。学期末,我们把一个个故事变成了一个很生活化的戏,从片段式的呈现到有结构式的演出,集体即兴创作方式就是从那时开始。虽然只演两场,但是社会的反响非常大。200多人看的戏,当时除了有兴趣的一般观众,所有当时台北文化界的重要人士都来了。然后在报纸上出现了一篇文章,说一个新型的戏剧出现在中国的剧场上,那就是指我们这样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演出方式。记得当时侯孝贤导演还问我,演员怎么那么自然?我说这就是因为他们在演自己的故事,所以那么自然。
其中,有一个片段叫《离婚》,有个细节是孩子要在父母离婚文件上盖下章。排练时,空中像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托住他的手,一直盖不下去。当生活中做过的事情重建时却怎么做不下去。直到快演出前的一次排练,“啪”的一下就盖下去了,这一刻,他过了自己人生的这一关,这也是戏剧的力量。这个故事在说,戏剧是有力量的,创意从生活中来。
图说:赖声川教授为扬州讲坛题词:感恩 鉴真见真情
二、创意是“A+B”,但不只是简单的“A+B”
除了做创作,我也是一个老师,我在教书,那么在教书的过程中,碰到各式各样的有才华的、没才华的,什么样的学生都有,我们怎么去教他们有创意?
我可以教你如何做导演、编剧、演员,可是怎么教你有创意?回想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也没教过我,我也是一步一步慢慢接近一个东西。任何一个行业,你必须做完一万小时的练习才能出师。我的一万小时大概是40岁完成,这一万小时带给人的是自信,就像裁缝做完一万小时后,不用再看线,就有对于尺寸和分寸的感知。
创意的“知”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也在疑惑,一个好导演我可以把他变成更好的导演,一个没有创意的人,我们是否能变得有创意?
什么是创意,哈佛大学Teresa Amabile教授说,创意是“能成功运作的新点子”。创意是“能创造新颖(原创、令人惊喜的)及适合题目(考虑目标所带来的限制之后)的作品的能力。”
我们可以理解创意的过程就是“工作与解决方式”,或是“题目与答案”,或是“灵感与执行”。更好的说法是“A+B”,我们只要看到物件之间的联结,然后融合在一起。
比如,手机+相机,变成了一台可以照相的手机;话剧+相声,有了我第一台专业剧场的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至今已经快40年;悲剧+喜剧,有了《暗恋桃花源》;古宅+戏剧,如《游园·流芳》就是在一个园林里做一部戏,观众跟着导游走,一站站看完想要展现的东西;乌镇+戏剧,有了乌镇戏剧节。“A+B”也可以“+C+D”,创意是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
创意有趣的地方在于动机在哪儿,很多时候是利益是诱因,我们并不反对,但动机不同时,做出来的东西就不一样。鉴真图书馆给人觉得亲切、安静、舒服,这是奉献和付出,是追求业绩所做不出的效果。
我们做乌镇戏剧节,追求的也不是要达到多少收益,或多高的艺术高度,而是要把它做好。现在我们在做会昌戏剧小镇,这是我父亲的老家,这里有一个我的愿望。会昌跟一万个小镇一样,这里的年轻人,他们的未来在哪儿?大多是去沿海的城市打工。但如果文化和艺术在这里,在年轻人的心里,他们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选择?这就是动机和初衷。
“A+B”好像很容易,那为什么每天会看到一些很不怎么样的“A+B”呢?如何做出可以运作成功的“A+B”?我觉得要对人有益,“合于题目”,且是值得做的题目。
三、创意是一场人生修行,在艺术中学方法,在生活中学智慧
那么,创意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关键问题是,创意来自内还是外,灵感是什么?
图说:这部歌剧的音乐是上帝直接对我口述的。我唯一的功能就是把音符抄到纸上,与大家分享。——普契尼,关于《蝴蝶夫人》的创作
威廉·布雷克在谈他的诗与绘画创作时说:“我本人什么都不需要做。圣灵透过我的身体完成一切。”关于《蝴蝶夫人》的创作,普契尼说:“这部歌剧的音乐是上帝直接对我口述的,我唯一的功能就是把音符抄到纸上,与大家分享。”
摄影:郭延冰
图说:“涌现到纸上是在我脑中积累一长段时间的许多人物与事件。”——赖声川,关于《如梦之梦》的创作。
关于《如梦之梦》的创作,我觉得涌现到纸上是在我脑中积累一长段时间的许多人物与事件。比如,看到一幅画时,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在一个故事里,有人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有人说这个故事”,这也成了《如梦之梦》的开场词;在印度菩提迦耶的所见所感,有了剧场里观众坐在圆型莲花池的创意。
在灵感发生的一刹那,我们的脑就像是一个电脑APP的作用。它会抽出脑中其他地方存放的不同档案,把它们都在一起,你需要授权它所能使用的档案。在《如梦之梦》的例子中,什么是灵感?我读的一本书只是催化剂,因催化剂所触发的所有元素都是已经存放在我脑中某处的元素。
而我们拥有什么等级的APP,以及这个APP你被允许抽取哪些档案,就需要培养我们的APP,就需要多看多学多思考。
创意的学习牵涉到他自己领域之外的学习。如何训练创意,需要在艺术中学方法,在生活中学智慧。就像学法律单会背诵法规条文没有用,需要智慧去运用;演奏钢琴光有技巧,弹出来的都是音符不是音乐。
怎么学智慧?重要的方法是怎么看,要撕掉关于一些事物的固有的标签。有一天在路上,孩子指着天空说,那是一条狗,但妈妈却打了他一下说,那是云,创意就这样被抹杀。而创意也是一场人生的修行。
图说:赖声川教授、与会嘉宾、扬州讲坛优世代义工合影留念。
致敬创办人 星云大师:
1927-2023年,扬州江都人。1949年渡海赴台;1967年在高雄创建佛光山,发展至全球近300个道场;1991年创立国际佛光会,逾千个分会逾百万的信众,是全球最大的华人公益社团。
2008年在家乡扬州捐建鉴真图书馆,开办公益文化高质量的扬州讲坛,致力为推动当代人文扬州献上一已之力。
大师是人间佛教的行者,以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之宗旨;一教、二众、三好、四给、五和、六度、七诫、八道之修行,弘法五大洲。著有《星云大师全集》逾四千万言。
江苏省扬州邗江区鉴真路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