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甲醇超标,小心“喝”进医院!
白酒甲醇超标,小心“喝”进医院!
2024年12月,云南省镇雄县发生一起因饮用自制泡酒导致的甲醇中毒事件,造成3人死亡,多人住院治疗。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白酒安全的警钟,甲醇超标问题不容忽视。
甲醇:致命的“隐形杀手”
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与乙醇(酒精)相似的气味,但毒性却强得多。甲醇进入人体后,首先被代谢成甲醛,进一步氧化成甲酸,导致中毒。从定量角度,摄入纯甲醇5-10mL可致严重中毒,7-15mL可致失明,30mL以上可致死亡(但存在一定个体差异)。
甲醇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24小时,少数长达2-3天。初期症状与醉酒相似,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随后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腹痛、烦躁等症状。重症患者会有双目失明、神志不清、抽搐、呼吸困难、昏迷、肾衰竭,甚至死亡的情况。
甲醇超标的“罪魁祸首”
白酒中甲醇超标主要有以下原因:
工业酒精勾兑:一些不法商贩为降低成本,使用工业酒精勾兑白酒。工业酒精中甲醇含量远高于食用酒精,是导致甲醇中毒的主要原因。
果胶质发酵:水果中的果胶在发酵过程中会水解生成甲醇,特别是带皮发酵的果酒,甲醇含量更高。市疾控中心检测发现,部分自制果酒甲醇含量高达5.1g/L,超标2.5倍。
酿酒工艺不当:如果酿酒过程中“掐头去尾”不彻底,或者蒸馏温度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甲醇残留量过高。
国家标准与控制技术
为保障消费者健康,国家对白酒中的甲醇含量有严格规定。根据GB 2757-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粮谷类白酒中甲醇含量不得超过0.6g/L,其他类不得超过2.0g/L。
科学的酿造工艺是控制甲醇的关键:
- “掐头去尾”:即去除蒸馏初期和末期的酒液,只保留中间部分,可以有效降低甲醇含量。
- 高温蒸馏:通过控制蒸馏温度和时间,使甲醇等有害物质挥发。
- 原料选择:使用新鲜、无霉变的原料,避免使用果胶质含量高的水果。
- 发酵控制:合理使用糖化剂,控制发酵温度和时间。
消费者如何避坑?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选择有生产许可证、标签标识齐全的产品,避免购买散装白酒和来历不明的酒类产品。
查看标签:正规白酒产品标签上应注明产品名称、配料表、酒精度、净含量、执行标准、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名称和地址等信息。
注意价格:如果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要警惕可能是劣质酒或假酒。
适量饮用:即使饮用合格的白酒,也要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饮酒带来的健康风险。
甲醇超标问题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需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监管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酒行为;生产企业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采用科学的酿造工艺;消费者则要提高安全意识,学会辨别真假酒,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只有多方联动,才能真正远离甲醇中毒的风险,让白酒这一传统饮品继续安全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