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不得小学化,为什么屡禁不止?专家:这种做法弊大于利
幼儿园不得小学化,为什么屡禁不止?专家:这种做法弊大于利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明确禁止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幼儿园仍在"偷偷"教授拼音、识字、算数等小学化内容。这种现象为何屡禁不止?
在与几位幼儿园老师的交流中,他们道出了其中的无奈。一位来自私立幼儿园的老师表示,园方不得不开设这些课程,否则就难以留住生源。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需要"赢在起跑线",如果幼儿园不教授这些内容,他们就会转到其他幼儿园。
现实情况确实如此。北京某重点小学校长透露,近年来一年级新生入学摸底考试显示,学生的识字量普遍在200字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字。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不识字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一位刚给孩子报了识字班的家长表示:"不是我想让孩子提前学,实在是没办法。班上20多个小朋友,能有15个都在外面补习,我们不学,开学不就跟不上了吗?"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3-6岁幼儿参加校外培训的比例接近40%。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家长们的焦虑和无奈。
分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小学一年级的教学进度确实偏快,教材编排默认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无形中倒逼家长让孩子提前学习;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入心仪的小学,家长们不得不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提前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反而更严格执行"不小学化"的要求。因为那里的家长少有补习压力,孩子们都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一位从事幼教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师说:"孩子的成长不能抢跑,就像种庄稼,再着急也得等它自然成熟。"
专家研究显示,3-6岁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过早接触系统的知识学习,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调整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设置,适当放慢识字、拼音的教学进度,让孩子们能够快乐轻松地学习。其次,应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缓解家长的入学焦虑。此外,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在幼儿园阶段,六七岁的孩子主要通过游戏学习,但等到小学毕业时,他们的读写能力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孩子差。
其实,回顾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不少人都是上了小学才开始学拼音识字,同样能够掌握知识。何必给孩子们那么大的学习压力呢?与其让孩子们过早承受学习的压力,不如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然成长。毕竟,童年是短暂而珍贵的。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努力。与其让孩子们过早承受学习的压力,不如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然成长。毕竟,童年是短暂而珍贵的。
参考信源:
中国政府网—2024-11-11—(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等行为、这两类人禁止从事学前教育行业……教育部最新发布!)
央视网—2024-11-11—(教育部: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
中国青年网—2024-11-12—(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