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日本投降纪念日:从无条件投降到美国单独占领
8·15日本投降纪念日:从无条件投降到美国单独占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标志着二战的结束。然而,从美国提出无条件投降原则到日本最终投降,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外交博弈和政策调整。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一历史过程,以及它如何影响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无条件投降原则的提出与日本的反应
1942年3月至5月,美国助理国务卿戴维斯领导下的战后对外政策咨询委员会首次提出了要求德国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建议。这一原则的目的是根除德日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基础。
然而,日本对无条件投降的要求感到恐慌,因为这实际上意味着日本的国土范围将回到明治维新以前的状态。因此,日本决定即便最后被迫投降,也绝不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要求。
美国内部的分歧
在美国国内,一些人对无条件投降原则持有异议,最具代表性的是前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格鲁认为,无条件投降原则忽略了日本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即天皇制问题。他指出,只有天皇才能促成日本的投降,并使投降生效。
尽管存在不同意见,罗斯福仍始终坚持无条件投降原则。1945年2月7日,美国出台了题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文件,明确规定日本无条件投降书要由日本天皇和帝国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签署。
杜鲁门上台后的政策调整
罗斯福去世后,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杜鲁门更加倚重外交人员,特别是副国务卿格鲁。在处理德国投降和分区占领问题时,苏联与美国的矛盾日益升级,这促使美国在对待日本投降和占领问题时展现出与对待德国截然不同的态度。
1945年5月28日,格鲁姆提出保留天皇制的建议,强调这样做可以减少美军伤亡并扫清日本投降的障碍。这一建议得到了杜鲁门的认可。
6月11日,美国出台了“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文件,仍旧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但7月16日原子弹实验成功后,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波茨坦公告》发布时,没有涉及天皇制和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而是明确规定日本政府是执行日本投降和维护日本战后秩序的主体。
日本投降与占领
8月14日,日本告知美国同意新的投降条件并愿意接受美军占领。美国不顾中英苏三国的异议,立刻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日本的投降。杜鲁门在广播中说:“我认为(日本的)这一答复完全接受了规定要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美国迅速派兵占领日本,8月2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横须贺登陆。30日,麦克阿瑟以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官的身份抵达日本厚木机场。
四国占领计划的流产
美国最初想按照德国模式来处理日本的占领问题,提出了一个四国占领计划。但随着日本迅速投降,美国开始进入复员状态,并没有遇到起初预想的“费用过高”问题。美国还对蒋介石政府表示,中国用于占领日本的军队的所需物资也可以由美国来提供。
单独占领与冷战的开端
最终,除小部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外,绝大部分的对日占领任务都由美军完成。麦克阿瑟在GHQ起用了被称为“巴丹集团”的一批将领,其中最为麦克阿瑟倚重的是惠特尼准将和威洛比准将。
让占领日本的美军没有想到的是,曾经那个号称要“一亿玉碎”与美国人同归于尽的日本民族却出人意料的并未表现出太多敌意。有些日本人对美军占领带来的改革怀着复杂的感情,文学家河上彻太郎称之为“配给制自由”。
日本投降和美国单独占领可谓是外交史最富于戏剧性的转折,日本在美国主导的改造下迅速完成了从美国的对手到美国的盟友的大转身,而美苏这对战时盟友之间的矛盾却在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过程中彻底公开化。著名的日裔美籍历史学家入江昭评价道:“从很多方面来说,日本投降的方式不仅使之成为战后和平的开始,也成为冷战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