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瞎子岛:东北民俗文化的璀璨明珠
黑瞎子岛:东北民俗文化的璀璨明珠
在中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有一片被誉为“华夏东极”的土地——黑瞎子岛。这里不仅是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更是一座承载着浓厚东北民俗文化的历史名岛。从赫哲族的渔猎传统到现代渔业的蓬勃发展,从原始森林的生态之美到中俄文化的交融共生,黑瞎子岛以其独特的人文与自然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
最东端的地标:历史与地理的交汇
黑瞎子岛位于东经134°24′至135°05′,北纬48°17′至48°27′,由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总面积约335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是我国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更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地标。2008年10月14日,黑瞎子岛上举行“中俄国界东段界桩揭幕仪式”,标志着黑瞎子岛西侧约171平方公里陆地及其所属水域正式划归中国,这片土地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赫哲族文化:渔猎传统的现代传承
黑瞎子岛及周边地区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作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渔猎民族,赫哲族人世代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创造了独特的渔猎文化。在赫哲族民俗展示馆,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赫哲族人生活的巨大变迁。赫哲族人特有的“三绝”——鱼皮衣、鱼皮画和鱼骨雕,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在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赫哲族的传统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赫哲族人曹丽伟经营的“东极赫哲鱼馆”里,游客可以品尝到刹生鱼、塔拉哈等地道的赫哲族特色菜品。这些传统美食不仅保留了赫哲族的饮食文化,更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
渔业文化:从传统捕捞到现代经营
每天清晨5点30分,位于抚远市抚远镇的东极鱼市就开始热闹起来。作为中国淡水鱼品种最多的鱼品交易市场之一,这里平均每天有6万公斤鱼发往全国各地。鑫同鱼行负责人张景凤说:“现在我们都在网上销售,销量不错,物流也快,顾客两三天就能收到货,对鱼的品质很满意。”
近年来,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就地升级改造建起“东极鱼市”。抚远市“中国淡水鱼都”的名号越叫越响,民间常用“三花五罗十八子”概括这里丰富的鱼类。赫哲族人曹丽伟,现在是一家名为“东极赫哲鱼馆”饭店的老板。谈及这些年生活的变化,她十分感慨。“我17岁便下江打鱼,从春天开江到冬天封江都住在江边,春夏蚊虫叮咬,秋冬江风刺骨,不仅患上了风湿病,而且收入很不稳定。”曹丽伟给孩子起名“嘉兴”,希望家里生活能兴旺起来。
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的崛起
在很多人印象中,蔓越莓似乎都产自国外。但其实早在2014年,这种“超级水果”就被从北美地区引入抚远,今年当地蔓越莓种植面积达4200亩,产量3000吨左右,年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蔓越莓种植基地。每年十月是蔓越莓的收获季。在种植基地里,工人们先将田地灌满水,开着打果机在水中往来穿梭,打落蔓越莓果实。很快,水面上便漂起红宝石般的蔓越莓。抚远蔓越莓在网上爆火后,当地顺势推出蔓越莓啤酒、蔓越莓雪糕等,不断扩大产品线。
旅游开发: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黑瞎子岛景区以原始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登上20多米高的黑瞎子岛国家自然保护区青龙水道哨卡瞭望塔,视野可及之处,是层次感与生命力交织的绿色和星罗棋布的水道。景区围绕“黑瞎子”动物IP形象,陆续推出毛绒玩具、冰箱贴等20多种文创产品。今年景区与马迭尔集团合作,推出蔓越莓系列雪糕和文创雪糕,累计销量已超20万支。
生态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黑瞎子岛管委会环保林业国土资源局局长翟忠喜说,随着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提升,黑熊、棕熊、猞猁等兽类逐年增多,在巡护途中时常能遇到。在黑瞎子岛与美景撞个满怀。天蓝水碧、满目苍翠、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黑瞎子岛,宛如一幅多彩的生态画卷。
黑瞎子岛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扇展示东北民俗文化魅力的窗口。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自然与人文共鸣,共同谱写出一首新时代的边疆赞歌。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这座“华夏东极”必将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