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更新乙肝疫苗接种指南,这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世卫组织更新乙肝疫苗接种指南,这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了乙肝疫苗接种指南,这是全球乙肝预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新指南不仅重申了疫苗接种在预防乙肝中的关键作用,还针对不同人群提出了更加详细的接种建议。
世卫组织最新指南要点
世卫组织强调,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所有婴儿都应在出生后尽早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最好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基础免疫程序需要完成三剂疫苗接种,分别在出生后0、1、6个月进行。
除了婴儿,世卫组织还特别推荐以下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 医务工作者和经常接触血液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 慢性肝病患者
- 慢性肾病患者
- HIV感染者
- 注射毒品者
- 有多个性伴侣或男男性行为者
- 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
特殊人群接种建议
成人接种
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同样重要。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专家建议》,以下人群应优先接种:
- 所有18~59岁无乙肝疫苗接种史和HBV感染史者
- 60岁以上有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如家庭成员中有乙肝感染者、医务人员等)
- 血透患者、纹身、打耳洞等创伤性美容人群
成人接种程序与婴儿相同,即0、1、6个月接种三剂。对于高危人群,可在接种最后1剂后1~2月检测抗-HBs,如抗-HBs<10 mIU/ml,应再接种3剂20μg乙肝疫苗。
孕妇接种
孕妇如果属于乙肝高危人群,也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但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疫苗并非活疫苗,理论上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持孕期接种的安全性。因此,孕妇接种前应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影响疫苗效果的关键因素
虽然乙肝疫苗效果显著,但其免疫效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一项发表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上的综述研究,影响疫苗免疫反应的因素多达40余种,主要包括:
- 年龄:新生儿和老年人的疫苗反应通常较低
- 性别:女性对多数疫苗的抗体反应高于男性,但抗体下降速度也更快
- 遗传学因素:即使双胞胎也可能存在免疫反应差异
- 围产期因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疫苗反应较差
- 外在因素:感染、抗生素使用等都可能影响疫苗效果
全球和中国乙肝疫苗接种现状
尽管乙肝疫苗接种已在全球推广多年,但乙肝感染率仍居高不下。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全球约有2.5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中国仍是乙肝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感染人数达7970万。
在中国,自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后,5岁以下儿童HBsAg流行率已降至0.1%,但成人HBsAg流行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由于育龄妇女的HBsAg流行率仍在5%左右,乙肝母婴传播风险仍持续存在。
面对这一挑战,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都在积极行动。中国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已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力求尽早控制病情,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武器。无论是新生儿还是成人,都应该按照指南建议及时接种疫苗。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疫苗接种的效果,了解可能影响免疫反应的各种因素,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最佳的保护效果。让我们共同努力,早日实现消除乙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