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推出全新安全管理措施
公共图书馆推出全新安全管理措施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面临诸多安全挑战,包括文献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和公共安全风险。为应对这些问题,公共图书馆推出了全新的安全管理措施,旨在提升图书馆的整体安全水平。
智能化安全监控系统的创新应用
智慧图书馆设备的普及为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可能。例如,RFID(射频识别)设备不仅用于自助借还书系统,还可以实现图书定位和防盗功能。通过RFID标签与设备的无线通信,图书馆可以实时监控书籍位置,防止非法携带出门。此外,智能监控设备能够全方位覆盖图书馆各个角落,配合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可疑人员,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读者身份验证技术的革新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统一认证服务系统升级案例值得借鉴。该系统融合了多类别用户,涵盖了校本部师生、校友、兄弟院校及其他社会机构等多种来源用户。通过自建身份认证系统,图书馆能够掌握用户角色变化情况,如由在校生变为校友或从本科生转变为硕士生、博士生等,实现用户账户的全流程管理。
同时,图书馆采用了跨屏交融的用户交互设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登录窗口提供的二维码,完成身份认证并登录系统。这种设计不仅简化了登录流程,还提升了认证机制的安全性。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升级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安全成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图星LSP系统提供了全面的网络安全保护方案。该系统支持IP范围控制,确保系统在指定IP段运行。同时,系统采用多层次的访问控制机制,包括账号密码认证、微信登录、邮箱认证、手机认证等多种方式,提供完善的密码找回功能。
在权限管理方面,系统将用户分为工作人员和读者两大类,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工作人员可以访问管理系统后台,读者主要访问统一检索服务,第三方厂商则通过开放平台调用系统数据。每个账号可以根据需要分配不同的接口权限,确保数据安全。
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疫情防控措施指南(2021年11月修订版)》为图书馆疫情防控提供了指导。指南强调,各场馆要按照“限量、预约、错峰”的总体要求,合理设置接待上限,严格落实预约制度,对入场公众数量进行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控。
图书馆还应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发现可疑症状员工或病例时,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配合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疫点消毒等工作。在防控风险等级调整为中高风险区域时,建议暂时关闭场馆,暂停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这些新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馆藏资源,还能为读者提供更加安心的学习环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馆的安全管理水平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读者创造更加安全、便捷的阅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