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解读:年轻人不结婚的秘密
任泽平解读:年轻人不结婚的秘密
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数创下近40年新低。据民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仅474.7万对,同比减少94.3万对。预计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将在601万对至659万对之间,即使按最高值计算,也将是198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家任泽平的关注。在其最新发布的《中国婚姻报告2024》中,任泽平团队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这一现象。
教育年限延长:推迟结婚的首要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0年的22.0岁上升到2020年的28.0岁;男性同期从24.1岁上升到29.4岁。这一变化与教育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2004年至2022年,博士在校学生数从16.6万人增至55.6万人,硕士在校学生数从65.4万人增至309.8万人。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适婚人口结婚年龄明显推迟。
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之重
“婚都不想结,还生什么孩子”,这句流行语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高房价、高彩礼等经济压力,成为阻挡年轻人步入婚姻殿堂的重要因素。
在城市,房价收入比持续攀升。2010年至2020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从20.0增至24.4。2004年至2023年,中国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从1.6万亿元增至38.2万亿元,增长22.9倍。在农村,天价彩礼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显示,中国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相当于人均GDP的6.9倍,几乎是全球最高水平。
追求独立:自我实现的新选择
新一代年轻人对婚姻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追求个人发展,而不是早早步入婚姻。
1997年至2022年,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从37.2%大幅提高至48.1%。高学历女性往往偏好不低于自身条件的男性,加大了婚姻市场的匹配难度。同时,社会对离婚的包容度也在提高。2002年至2022年,人民法院审理离婚一审案件结案数量从106.6万件增至143.1万件,增长34.3%。
传统观念的转变
在当代年轻人心目中,婚姻不再是爱情的结晶,而是失去自由的开始。对于选择婚姻的人来说,利益绑定是必然的事情。在结婚之前,两边都在彼此试探、担心财产分配,既不愿意吃亏,又想好处落到自个头上,结婚登记数自然提不起来。当然,也有“真爱”不在乎财产分配的夫妻,但毕竟是少数。
影响深远:不只是数字的变化
结婚率的持续下降,不仅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对人口结构和社会治理带来深远影响。结婚登记数的下滑,也将直接导致相关产业链的下滑。摆在明面上的行业比如婚纱摄影、酒店酒楼、钻戒珠宝等,再深一点就是医院妇产科、母婴行业、教育行业,再深一点就是一些宏观数据了,比如出生率、新增劳动力、潜在房地产需求、社保缴纳人员及其金额。
面对这一趋势,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一方面,应减轻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如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降低育儿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年轻人的选择,创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结婚率的下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深入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