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重大发现:月球背面28亿年前仍有火山活动
嫦娥六号重大发现:月球背面28亿年前仍有火山活动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这一重大发现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杂志上,为人类理解月球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突破性发现:28亿年前的火山活动
嫦娥六号于2024年6月25日成功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任务,带回了1935.3克珍贵样品。这些样品来自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是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盆地,为研究月球提供了独特视角。
研究团队通过精密分析,发现嫦娥六号着陆点在28亿年前存在火山活动。其中一项研究显示,月球背面的岩浆活动最早可追溯至42亿年前,持续时间长达14亿年以上。这一发现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
科学意义: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
月球具有显著的二分性特征,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此前,科学界对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依赖遥感数据,而嫦娥六号带回的实际样品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直接证据。
研究发现,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持续时间和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变化,揭示了月球内部演化的新线索。传统观点认为,月球背面月壳较厚抑制了火山喷发,但此次研究发现在月壳较薄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也缺乏大规模月海玄武岩,表明月幔源区的物质组成同样是控制因素。
中国探月工程的里程碑
这一发现是中国探月工程的又一重大突破。此前,通过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中国科学家已经证明月球正面在20亿年前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而嫦娥六号的发现进一步扩展了人类对月球活动历史的认知。
国际科学界对这一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自然》杂志审稿人指出,这是“令人兴奋”的研究,对月球和行星科学界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杂志审稿人也表示,研究结果新颖,将引起广泛兴趣。
这一突破不仅丰富了人类对月球起源和演化的认知,也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嫦娥六号的科研成果再次证明,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