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僧感悟|道前基础——忏悔法门
学僧感悟|道前基础——忏悔法门
在佛教修行中,"忏悔法门"被列为修行的"道前基础"。无论是修念佛、密法或止观,在起修前,都应先通过观照与忏悔来破障。正如驾车,忏悔法门便是在上道之前,先去除道路上的石头,起到破除障碍的作用。
一、忏悔的内涵
关于忏悔名称的由来,在《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中记载,‘忏悔’在印度梵语中称为‘忏摩’,译成中文称为‘悔往’,指对过去所做的错事现在深深的感到后悔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忏摩’和‘悔往’,在汉地经过再诠释,将印度文与中文各取第一个字相结合,渐渐演变成了‘忏悔’。所以它是‘梵华双举’,忏悔一词其实是中文与梵文的再结合,而实际上,‘忏悔’原来的名称叫‘忏摩’。
据《摩诃止观》卷七解释:“忏名陈露先恶,悔名改往修来。”忏悔不仅是‘推陈’,还有‘改过’、‘弃恶为善’的意思,这比‘忏摩’只是‘只悔己过’、‘求人原谅’,在义理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此外《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中:‘忏悔’的意义,简要言之就是后不再造。指过去已经造作的错事从此不再做,从今起也不再造作新的罪业,这就是忏悔的实际内涵。
对于不造新的罪业,还应具备两个条件:1、‘悔’即耻心于往犯:指忆起自己过去所造的杀盗姓妄等不善业,并在内心生起惭愧心,而且具足羞愧之义,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已经造作的错事,表示深深的后悔,即对过去的罪业生起追悔心。2 、‘忏’即止断未来非:‘悔’是观照过往,而‘忏’是对将来的祈愿。在内心当中要具备坚强的誓愿力,对于未来发愿宁舍性命,也不再造作同样的罪业,即断相续心。心中生起对过去罪业的追悔,对未来的断恶修善的发愿,两者相结合才是忏悔的真正意义。无论修‘大悲忏’或‘八十八佛忏’等,只要内心中具足对过去罪业的诃责,对未来人生的发愿,罪业就会很快除灭。
二、忏悔的作用
忏悔的作用在于消除罪障,修行只有掌握了生与灭的因缘,才能把握好对治的方法。
(一)罪业生起的因缘
人在一生当中,很难把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起花落,往往心随境转,于顺境起贪婪,遇逆境起怨恨。所有贪、瞋生起的根本,皆由内心自我意识的颠倒所引发,进而造作种种不善业。而所作的罪业必定会招感两种果报:第一,感种 类相续而起:即现世在造了杀盗姓妄等不善业之后,这一部分的烦恼习气就会增加,容易形成一种串习,遇到境界又会重复的造作,叫等流果。第二,招苦报 生后当受:即罪业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会堕到三恶道受苦报,叫异熟果,它的成 熟时间是在后世。
(二)罪业消灭的方法
识知业报后,掌握正确的消灭方法尤为关键。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 缘记》中提到两点灭罪最有效的方法:第一,在忏悔前,先要有观照力,必须要 听闻正法、如理思惟,对人生有正确的观照,即用正知见,观照什么是对的、什 么是错的,开始改过修善。第二,要有行动力,当不断的回光返照想起自己的身、 口、意所造作的种种不善业,就要修忏悔法门,如:拜‘八十八佛忏’或‘大悲 忏’等,借拜忏的因缘,灭除罪业所感的苦报。因往昔一念的颠倒心造了罪业, 现在以一念之惭愧忏悔心去断除。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中指出:“于彼恶业,特生厌贱,发重惭 愧,立对治过,洗心忏悔”。另外,在忏悔之前先要思惟,对于之前所造的罪业, 表示厌恶与惭愧诃责。其次,在佛前许下誓愿,从当下开始宁舍生命,绝对不再 造作罪业。最后,开始正式修习忏法。只有依止诃责、发愿、修忏来洗除心中的 垢秽,才能真正达到忏悔、灭罪的功能。
我们常说罪从心起将心忏,是指一念颠倒心生起,造了杀盗姓妄等不善业; 这些罪业一旦形成,就会进入内心的深处,所谓的潜意识,或第八阿赖耶识里面, 因为罪业是从心里而生,别人无法代替或去除,只有用自己的观照力,从观照中 生出悔过之心,然后用拜忏的方式,来除去心里的罪业,也就是罪从心起将心忏 的意义。
因此,佛法的修学应掌握两个重点破坏与建设。首先破坏:它的对境是‘罪业’,就是要将累积的罪业加以破坏,那就必须修忏悔去除。其次建设:是 对善法的修持,诸佛菩萨所修的种种戒定、慧、善根,如布施、持戒、忍辱、精 进、禅定、智慧等,我们没有的应该加强建设,也就是要付诸行动去修。佛法的 修学有正行和助行,正行就是念佛、修观,或者念咒;而修行就像车在行驶,忏 悔就是将车所经过,所有道路中的石头移开,破除修道的一切障碍这即是助行, 正是修忏的意义所在,也是修一切法门的共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