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煎煮全攻略:从基础到特殊煎煮方法详解
中药汤剂煎煮全攻略:从基础到特殊煎煮方法详解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应用中最为广泛的剂型之一,正确的煎煮方法对于充分发挥药效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药汤剂的煎煮步骤和特殊煎煮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使用中药汤剂。
中药汤剂指中药煎煮后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体制剂,是中药最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也最为广泛。“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欲速者用汤,稍缓者用散,甚缓者用丸”,即汤剂可以荡涤脏腑邪气,药效迅疾,适合短期病、急性病使用。但是有一些患者朋友不知道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应该怎么熬,什么是先煎、后下、冲服。因此,在这里向大家讲解一下,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以及中药的特殊煎法。
煎煮方法
煎煮过程包含选器皿、泡药、第一次煎煮、滤药、第二次煎煮、二次滤药、合并药液,同时还要注意部分饮片的特殊煎煮方法。
煎药器皿
煎煮中药之前需选择合适的容器进行煎煮。“凡煎药,忌铜铁器”,中药煎煮时宜选砂锅、陶瓷锅、不锈钢锅等传热均匀,不易与药物反应的容器;忌铁锅、铝锅,这类容器易与药物发生反应而影响药效。
一剂药以煎煮两遍为佳,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尤其滋补药可再煎第三遍。若中药煎煮一次,容易导致药材成分提取不完全,产生浪费;煎煮次数过多又容易降低药物浓度,达不到治病效果。
选好合适的容器后,将药物放入容器中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水量淹没过药物2~5厘米。浸泡完成后,先开大火,把药汁煮沸后,改成小火,开始计时。继续煎煮20~30分钟,即可起锅倒药。若为补益药,煎煮时间可延长至60分钟左右。倒药时,用2层纱布过滤,药液约150毫升~200毫升。过滤完药汁后,立即往砂锅里再加冷水,第二遍用水量则少一些,水没过药面即可,加完水直接上火煮。起锅时,依然用2层纱布过滤。将第二次熬出来的药汁和第一次熬出来的药汁混合。将混合好的药汁,根据医生要求分次服用即可。
另外,如不小心把药物煮干或焦了,因产生了一些有毒物质,就不能再服。
特殊煎煮
在煎药过程中,中药的先煎后下顺序也极为讲究。清代医家徐灵胎有言“故方药虽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药必无效”,若不注意这些特殊煎煮方法,即使方药无错,也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先煎
有些在中药煎煮时需延长煎煮时间,因而先入锅煎煮一定时间,再加入剩余药物同煎。需要先煎的中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质地坚硬的矿石甲壳类药物,如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龟甲、鳖甲等,由于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宜煎出,需增加煎煮时间;一种是含毒性成分的植物类中药,如乌头、附子等,其毒性成分在煎煮过程中被分解,通过延长煎煮时间降低药物毒性。一般的先煎药物建议先煎时间在30分钟,特殊的遵照医生的要求即可。
后下
有些药物久煎会失去功效,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入锅,稍煎即可。后下药物的种类大概有两类,一是有效成分受热易挥发的中药,如薄荷、砂仁、青蒿、沉香、肉桂、降香等;二是有效成分受热不稳定的中药,如:大黄、番泻叶、钩藤等。一般后下药物建议煎煮时间为煎煮药完成之前的5~10分钟下入即可。特殊的依然遵照医生的要求即可。
包煎
胶类药物,如龟板胶、阿胶、鹿胶、鳖甲胶、蜂蜜、饴糖、虎骨胶等,将需要烊化的药物打碎,放在水或黄酒中,隔水煮化,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避免粘锅底熬糊。
另煎
一些贵重药物,宜单独煎煮2~3小时。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等,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所吸附,影响疗效,造成浪费。
烊化
胶类药物,如龟板胶、阿胶、鹿胶、鳖甲胶、蜂蜜、饴糖、虎骨胶等,将需要烊化的药物打碎,放在水或黄酒中,隔水煮化,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或直接用煎好的药液溶化后服用,避免粘锅底熬糊。
冲服
一些难溶于水的或贵重的药物,为防止散失和提高药效,常研成细粉,加入汤剂中服用,或用汤剂冲服。例如:西洋参、鹿茸、人参等。
泡服
又叫焗服,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焖润,半小时左右去渣服用。例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