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粉虫:从疍家小吃到城市名片
南宁粉虫:从疍家小吃到城市名片
南宁粉虫,这道始于清末民初的传统小吃,如今已成为南宁的美食名片。2021年,南宁粉虫制作技艺被列入西乡塘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传统美食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粤港澳地区的文化传承
粉虫最早源自南宁邕江的疍家文化。疍家人曾以船为家,以水为伴,每逢年节都会制作粉虫,祈求多子多福。粉虫两头尖尖、中间圆形的形状,象征着元宝,寓意财源广进。老一辈南宁人认为,吃粉虫可以繁衍后代、家族兴旺。这些美好的寓意,使得粉虫成为南宁民间节庆祭祀的重要食品。
在南宁水街,粉虫承载着许多人的童年回忆。水街居民许秀冰回忆道:“我小时候特别爱吃炒粉虫,那时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现在,可以随时吃上一碟炒粉虫,感觉还是怎么吃也吃不腻。这就是味蕾记忆中的乡情乡恋!”
周丽娜的传承故事
作为南宁粉虫第四代传承人,周丽娜从小就听着关于粉虫的民谣长大:“米虫搓开两头尖,中间藏宝千万年。有了螺丝有后代,代代齐齐祭祖先。”她继承了外曾祖母黄金凤的手艺,将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
周丽娜回忆道:“刚接手店面时,我觉得做粉虫很辛苦,甚至想过放弃。但许多街坊、熟客告诉我,他们小时候最盼望的事,就是父母能从这里带炒粉虫回家。正是他们的喜爱,让我决定坚持下去。”
创新发展:五彩粉虫和七彩粉虫
在传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周丽娜不断创新。她尝试用菠菜、艾叶、火龙果、紫薯、五谷等各种天然食材的汁液,制作出色彩斑斓的粉虫。这些创新不仅让粉虫看起来更诱人,也增添了不同的养生功效。
更特别的是,周丽娜根据疍家七仙女的古老传说,研制了七彩粉虫,为这道传统美食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坚守匠心:手工搓制的温度
尽管现代化的食品加工设备日益先进,但周丽娜始终坚持手工搓制粉虫。她认为,只有靠双手的力度和温度,才能搓出Q弹爽滑的口感。
每天,周丽娜都要手搓两三百斤的粉虫。她介绍说:“在专用竹箕背上,利用手掌中间的位置与竹箕背的编纹,才能搓出两头尖中间圆且带有螺纹的‘虫’形。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
独特风味:从早餐到宴席
粉虫的美味,离不开精细的制作工艺。从泡米到成品,需要花费约10个小时,经历7道工序。蒸熟后的粉虫,可以凉拌或煸炒,最常见的吃法是老友炒粉虫。
老友炒粉虫融合了酸辣鲜香的老友味和粉虫原有的米香,软糯爽滑的口感深受食客喜爱。除了老友炒粉虫,还有粉虫汤、猪肉炒粉虫等多种风味,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文化传承:从校园到社区
为了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周丽娜经常带着粉虫走进校园和社区。她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可以传承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每次看到孩子们好奇又兴奋地尝试搓粉虫,我就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如今,南宁粉虫已从疍家船民的节日食品,发展成为南宁的城市符号。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南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正如一位游客所说:“这是被名字封印了的南宁美食,嘎嘎好吃!”
南宁粉虫的故事,是南宁这座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缩影。它见证了南宁的变迁,也承载着南宁人的乡愁。未来,这道传统美食必将继续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为更多人带来美好的味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