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报告警示: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人类生存
联合国报告警示: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人类生存
联合国最新报告显示,地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上,多项研究数据揭示了这一危机的严峻性:自1970年至2020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近一半的迁徙物种数量正在下降,超过五分之一濒临灭绝。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之快令人震惊。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1970年至2016年间,全球哺乳动物、鸟类、鱼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数量平均下降了68%。这种“灾难性的下降”尚未有放缓迹象。
这一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栖息地退化丧失、自然资源过度消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摧毁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每年至少有1亿公顷健康、富饶的土地退化,影响了13亿人的生活。农业扩张是近90%森林砍伐的直接驱动力,从2000年到2018年,仅油棕采收就占全球森林砍伐量的7%。
生物多样性丧失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它不仅影响粮食安全,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森林的消失意味着农村社区营生的消失、碳排放的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土地的退化。同时,对动物蛋白需求的增加、集约化农业和不可持续农业的兴起、对野生动物利用和开发的增加,以及气候危机,都是导致人畜共患病增加的原因。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被忽视的人畜共患病,其中大部分在中低收入国家。
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国际社会正在积极行动。COP16大会主题为“与自然和平相处”,来自190多个政府的上万名代表齐聚一堂,探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前景。大会审查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昆蒙框架”)的执行情况,并推动相关资源调配。
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作为COP15主席国,中国不仅大力推动本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通过昆明基金等为全球合作提供重要支持。今年1月,中国更新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成为“昆蒙框架”通过后第一个完成更新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发展中国家。
尽管面临巨大挑战,但人类仍有机会扭转这一趋势。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恢复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利用和公平分享遗传资源惠益等措施,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新的希望。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我们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加强国家内部和国际努力,建立与自然平衡、和谐的关系,以可持续的方式保护、恢复和利用全球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这场生态危机,人类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守护这个唯一的地球家园。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