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突破与创新:早期食管癌筛查技术的新进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突破与创新:早期食管癌筛查技术的新进展

引用
8
来源
1.
https://cdc.fuzhou.gov.cn/zz/jkjy/mxfcrxjb/202404/t20240419_4811640.htm
2.
http://www.caca.org.cn/system/2024/04/03/030087515.shtml
3.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91130
4.
http://m.zaodx.com/nd.jsp?id=3273
5.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zh-Hans/barretts-esophagus-surveillance-and-management
6.
https://www.duyaonet.com/News/Detail/66A9ABBD-D876-4E6D-A15A-796EBA0DDAB0
7.
https://www.medtecinnovation.com/industrynews/13738/
8.
https://cmtopdr.com/post/detail/64aac206-6d5f-4e43-b1a8-25a28fc9181e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0万例,其中约一半发生在中国。早期食管癌往往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而一旦发展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和成本都会大幅增加,患者的生存率也会显著降低。因此,早期筛查对于提高食管癌的治愈率至关重要。

01

高危人群需要特别关注

根据《食管癌诊疗指南》,以下人群属于食管癌高风险人群:

  • 年龄≥40岁且来自食管癌高发地区
  • 有食管癌家族史
  • 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长期吸烟、饮酒、暴饮暴食、喜食烫食等
  • 有食管疾病史,如Barrett食管、食管炎等

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如果发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需要每年接受一次内镜检查并持续5年;无异型增生的Barrett食管患者,每隔3~5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

02

色素内镜:让病变无处藏身

色素内镜是通过向食管喷洒特定染料,使得异常组织更加明显,便于医生观察和取样。常用的染色剂有碘溶液和亚甲蓝等。

在色素内镜检查中,正常的食管黏膜会被染成均匀的棕褐色,而异常区域则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或不着色。例如,碘溶液对鳞状上皮有良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癌变组织则不着色,因此可以用来识别早期食管癌病变。

03

窄带成像技术:让细节无所遁形

窄带成像技术(NBI)是一种先进的内镜检查技术,通过特殊的光线过滤装置,突出显示血管和黏膜表面的细微结构。与传统的白光内镜相比,NB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和微结构,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

NBI技术通常与放大内镜结合使用,可以将病变部位放大数十倍,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性质和范围。这种技术对于区分良恶性病变特别有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活检,提高诊断效率。

04

最新突破:基因甲基化检测

尽管内镜检查是食管癌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侵入性操作和较高的医疗资源需求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的出现为食管癌筛查带来了新的希望。

基因甲基化是癌变过程中最早出现的基因组畸变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基因甲基化标志物,可以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预警。2024年,博尔诚公司推出了全球首个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思博士®,只需5毫升血液,就能精准检测食管癌风险。

这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接受度,也大大减轻了医疗资源的压力。专家建议,可以将基因甲基化检测作为初筛手段,对高危人群进行分层筛查,阳性结果再通过内镜进行确诊,形成“初筛+精查”的双级筛查模式。

05

未来展望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食管癌的早期筛查将变得更加精准和便捷。基因甲基化检测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为实现大规模人群筛查提供了可能。同时,人工智能在内镜图像分析中的应用也在快速发展,有望进一步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了解食管癌的高危因素,定期进行筛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是预防和及早发现食管癌的关键。通过科学的筛查手段,我们有望将食管癌的防治关口前移,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