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捷院士解读:食管癌筛查新指南发布,创新技术助力早诊早治
赫捷院士解读:食管癌筛查新指南发布,创新技术助力早诊早治
近日,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发布了《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4年版)》,这一权威指南的发布,为我国食管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最新的指导方案。
食管癌防治形势严峻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高达22.40万,死亡病例达18.75万,几乎占全球发病和死亡案例的一半。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许多患者因早期症状不明显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的现实。
传统的食管癌筛查主要依赖内镜检查,虽然内镜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侵入性的特点导致患者依从性较低。此外,我国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内镜诊疗资源分布不均,进一步加剧了筛查的难度。据统计,我国每100万人口仅有5.29家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内镜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大,难以满足庞大的筛查需求。
新指南引领筛查新方向
针对这一现状,新指南提出了多项创新性的筛查策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强调了内镜筛查的重要性和创新筛查工具的应用。赫捷院士表示,早期食管癌的内镜筛查不仅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还大大提升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
新指南特别推荐使用食管新型细胞收集器,这种创新工具能够在内镜检查的同时收集脱落细胞,通过细胞学检查进一步提高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此外,指南还提出要优化内镜筛查的流程,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高内镜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基因甲基化检测带来新突破
在众多创新技术中,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尤为引人注目。11月30日,在2024年食管癌防治前沿进展学术会议上,博尔诚旗下全球首创的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产品——思博士®正式发布。这一突破性成果填补了食管癌早筛早诊的空白,为临床提供了全新的筛查选择。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教授指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他特别提到博尔诚食管癌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作为一种创新检测手段,对未来能够惠及更多患者、推动食管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进一步工作抱有很大的期待。
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仅需5ml血液样本,就能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来判断食管癌的风险。这种检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特别适合用于大规模人群的初筛。对于检测结果为阳性的高风险人群,可以进一步进行内镜检查,从而实现精准分层筛查。
中日友好医院马亮教授指出,基因甲基化是癌变过程中最早出现且表达最为全面的基因组畸变之一。基因甲基化检测因其准确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显著优势,成为食管癌检测的理想选择。
未来展望
新指南的发布和创新技术的应用,为我国食管癌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内镜筛查与新型细胞收集器、基因甲基化检测等技术的结合,可以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筛查体系,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性,最终实现降低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标。
赫捷院士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食管癌筛查技术的创新和普及,加强公众对食管癌筛查重要性的认识,为提高我国食管癌的整体防治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