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权谋高手还是军事盲?
张作霖:权谋高手还是军事盲?
1928年6月4日,一声巨响震惊了整个中国。奉天皇姑屯火车站附近,一列从北京返回沈阳的专列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毁。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身受重伤,不久后不治身亡。这位统治东北近20年的“东北王”,最终倒在了自己最擅长的军事领域。
张作霖的死,不仅是一个人的终结,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回顾他的一生,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在政治上纵横捭阖的权谋高手,为何在军事上如此脆弱?
政治权谋:收服人心的“东北王”
张作霖的政治手腕,从他死后的一段往事中可见一斑。在他去世后,奉系军阀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按照常理,最有可能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张学良和另一位重要人物张作相。
张作相是张作霖的结拜兄弟,也是奉系军阀中的元老级人物。他出生于1881年,比张作霖小6岁。年轻时曾读过几年私塾,有些文化基础。1901年,20岁的张作相投身张作霖麾下,因忠厚老实、有勇有谋而得到赏识。1907年,两人结拜为把兄弟,从此张作相成为张作霖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当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的消息传回沈阳后,奉系军阀内部迅速陷入权力真空。在随后召开的内部会议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张作相是最合适的人选。就连张学良也表示:“大元帅殡天,群龙无首,辅帅(张作相)是父执,功在东北,德高望重,愿即拥为首长,共济时艰,请大家同意。”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张作相选择了“让贤”。他不仅借母亲生病为由回到老家回避,还将东三省议会联合会送来的公推书全部退回。他多次表示,张学良才是最适合继任的人选。
张作相的这一决定,展现了张作霖在政治上的高明之处。他不仅培养了一个能干的儿子作为继承人,还赢得了一位忠诚的兄弟。张作相的让位,既是对张作霖知遇之恩的回报,也是对张学良能力的认可。这种政治上的默契和传承,在中国近代史上实属罕见。
军事短板:从甲午到皇姑屯
与政治上的精明相比,张作霖在军事上的表现则显得黯然失色。尽管他通过招安土匪和镇压叛乱在东北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但面对日本的军事威胁时,他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早在甲午战争期间,张作霖就曾随军征战辽南,转战复州、盖平、海城等地。但战争结束后,他因不愿离开家乡而选择当逃兵离开清军。这段经历,似乎预示着他日后在军事上的局限性。
在与日本的对抗中,张作霖虽然试图通过修建铁路来打破日本对东北交通的垄断,但最终还是未能有效应对日本的军事威胁。皇姑屯事件的发生,暴露了他在军事安全上的重大漏洞。尽管他多次变更启程时间,甚至在中途变换车厢位置,但日本关东军还是准确掌握了其行踪,并在必经之路上布下致命的陷阱。
历史的评价:权谋高手还是军事盲?
对于张作霖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在日俄两国虎视眈眈的夹缝中,维持了东北的中国主权,实属不易。日本人甚至称他为“怪杰”和“老狯外交家”,承认其政治手腕的灵活。但也有人批评他是丧权卖国的军阀,认为他在军事上的无能最终导致了东北的沦陷。
客观来看,张作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在政治上展现出非凡的权谋能力,善于用人,能够平衡各方势力。但在军事上,他显然缺乏足够的战略眼光和指挥才能,未能有效应对日本的军事威胁,最终导致自己身亡,也为东北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张作霖的一生,恰如他所处的时代一样,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他既是精明的政治家,又是军事上的门外汉。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深深烙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成为后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