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中的“守护神”
约翰·拉贝:南京大屠杀中的“守护神”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开始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在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中,一位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挺身而出,与20多位国际人士共同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为25万余名中国平民提供了庇护所。
拉贝是西门子公司的驻华代表,原本有机会离开南京,但他选择了留下。他与其他国际人士一起,在南京城内划出3.86平方公里的安全区,设置多个难民收容所。拉贝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负责管理这片区域。在安全区内,他们不仅提供庇护,还尽力为难民提供食物和医疗援助。
拉贝在华期间写下的日记,成为了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他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日军的暴行,以及安全区内的生活状况。这些记录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也成为揭露日军罪行的重要证据。
拉贝的事迹并未被遗忘。在南京,约翰·拉贝的名字代表着仁爱与勇气。南京大学在其故居建立了拉贝纪念馆,这里不仅是纪念拉贝的场所,更成为传播和平理念的重要基地。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前夕,都会举办“感恩·南京安全区”国际和平徒步活动,参与者重走8.7公里的安全区路线,缅怀历史,祈愿和平。
然而,在西方社会,这段历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拉贝的曾外孙赖因哈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与奥斯威辛集中营不同,南京的那段历史在欧洲从未成为舆论的焦点,拉贝在这里也不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
尽管如此,拉贝的精神仍在传承。南京大学“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团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持续开展口述史研究,访谈了51位亲历者后代、译者、学者等人士,出版了《对话拉贝》一书。团队还开发了交互小程序《寻找拉贝》,通过科技手段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拉贝的事迹超越了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正如南京大学副校长索文斌所说:“拉贝纪念馆始终是南京大学对外交流和校园文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缅怀国际友人、弘扬和平大义的文化地标。”在当今世界,拉贝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