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定义、内容与实践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专项检查:定义、内容与实践案例
企业内部控制专项检查是企业为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确保内部控制体系持续有效而采取的重要管理手段。通过专项检查,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防范经营风险,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专项检查?
企业内部控制专项检查,是指企业针对其内部控制系统中的特定领域或环节进行的专门检查活动。这种检查通常在企业面临重大变革、业务重组或风险事件后启动,旨在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识别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措施。
检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企业内部控制专项检查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责任控制制度:检查企业内部各部门、层次及人员之间的经济责任是否明确,包括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和部门责任制。
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评估企业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的标准程序,涵盖工作质量控制和业务结算手续控制。
会计控制制度:审查企业财会部门为确保经济活动正常进行、财产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准确可靠而制定的财务处理规程,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审计制度:检查企业是否建立了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内审部门是否能有效审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向管理层报告。
在实际操作中,检查重点通常集中在预算管理、支付管理、内控管理等方面。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有效性。
实际应用案例:某集团重大合同管理专项审计
以某大型集团的重大合同管理专项审计为例,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内部控制专项检查的具体实施过程。
该集团的审计范围涵盖了总部和12个二级单位,主要针对系统工程、物资采购、对外投资合作、融资等方面的重大经济合同。审计内容包括合同管理制度、签约程序、合同条款、履约执行情况以及档案管理等。
审计团队分为两个小组,历时数周,采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制度和合同文本进行审核。审计人员还与相关人员交流,并到合同项目现场查看执行情况。
审计发现,虽然各公司都设立了合同管理职能部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 部分合同档案资料缺少对方提供的法人证明资料
- 招标文件与合同内容存在不一致
- 部分公司未严格执行合同会审制度
- 合同统计表数据不完整
- 采购合同中卖方违约责任未明确规范
针对这些问题,审计团队提出了多项建议:
- 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
- 严格执行重大合同会审制度
- 加强合同报表统计工作
- 规范合同签约人资格证明资料的归档管理
- 改进合同条款,明确双方责任
专家观点:境外审计的创新实践
随着企业全球化步伐加快,境外审计成为内部控制专项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华永道提出了一套创新的境外审计方法论,包括全量审计调查、重点合规审计和专项审计攻关三种方式。
全量审计调查:围绕“人、财、物、工、控”五大领域,形成近百项基础数据的审计调查数据库,帮助企业快速摸清境外企业现状。
重点合规审计("Straight-Jacket"审计):聚焦采购管理、资金管理等关键领域,形成近60条管理红线,通过标准化审计流程识别合规风险。
专项审计攻关:针对高风险领域开展现场审计,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审计重点,结合现场走访、资产盘点等方式,揭示核心问题。
这些方法已在多家国企、央企和大型企业集团中得到应用,有效提升了境外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结语
企业内部控制专项检查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中的问题,防范经营风险。随着企业全球化步伐加快,境外审计将成为内部控制专项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效率,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