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光县的两颗明珠: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与元曲大师马致远故居
东光县的两颗明珠: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与元曲大师马致远故居
东光县,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更孕育出了众多文化瑰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光,探寻这座古城的两处“宝藏打卡地”——世界文化遗产谢家坝和元曲大家马致远故居。
谢家坝:大运河畔的水利奇迹
位于东光县连镇的谢家坝,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座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夯土坝,全长218米,高5米,厚3.6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14年,谢家坝作为中国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58个遗产点之一。
谢家坝的建造工艺令人惊叹。当时,当地谢姓乡绅捐资,采用糯米浆与白灰、黄土按特定比例混合,层层夯实筑坝。这种独特的工艺不仅使坝体坚固耐用,更确保了运河的航运安全。据史料记载,谢家坝建成后,该段运河再未发生过决口,充分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文化遗产,东光县在谢家坝附近建立了大运河水工智慧展示馆。馆内通过实物、文字、模型等形式,生动展示了谢家坝及运河沿线的特色堤坝。值得一提的是,展示馆的外立面特意模仿了夯土结构,与谢家坝的夯土结构相呼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馆内还设有东光非物质文化工艺展示区,每逢周末及节假日,许多学生会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来这里了解大运河文化,学习雕花陶球、观州泥塑等多种技艺,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
马致远故居:元曲大师的艺术殿堂
东光县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文学艺术的摇篮。元代著名戏曲家马致远就诞生于此。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天净沙·秋思》等不朽名篇,被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故居位于东光县马祠堂村,据东光县志和马氏族谱记载,这里就是这位文学巨匠的诞生地。走进故居,仿佛能感受到这位文学大师当年的生活气息。院内陈列着马致远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让游客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匠的艺术人生。
马致远的创作涉及杂剧和散曲等多个领域。他创作的杂剧作品多达15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作品则有120多首,辑本《东篱乐府》收录了他的大量佳作。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致远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曾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中年才中进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晚年看透官场,选择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东光县的这两处“宝藏打卡地”,一为水利工程的杰作,一为文学艺术的殿堂,共同展现了这座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水利工程好奇的探索者,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