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用元宇宙复活珍稀动物标本
上海自然博物馆用元宇宙复活珍稀动物标本
2024年2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动了“新IT,新自然——‘超自然空间’合作项目”,通过元宇宙技术让馆内的珍稀动物标本“复活”。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珍贵生物,还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了参观体验。
全息动物园:让恐龙“活”起来
作为“新IT,新自然”项目的重头戏,《全息动物园》展览于2024年2月24日全国首发。这个展览不同于传统的VR体验,游客无需佩戴沉重的VR头盔,只需戴上轻便的全息眼镜,就能瞬间穿越到神秘的恐龙时代。
在30分钟的沉浸之旅中,游客可以看到巨型恐龙探头互动,风神翼龙在悬崖瀑布边飞行,霸王龙穿行丛林咆哮而来……近20种不同的恐龙时代场景,从海底到悬崖,由观影到科普讲解,打破了现实和虚拟的边界。
据官方统计,自开业以来已接待超三万人,该项目曾在澳大利亚博物馆全球首展,并与苹果VisionPro共同入选《时代》杂志发布的“2023最佳发明”榜单,得到了全球106家媒体报道如CCTV、东方卫视、新华社等。本次为国内的首次展出,不仅荣登大众点评亲子活动好评榜榜首,更当选著名产业信息平台泰伯网授予“年度最具创新力产品”奖项。
AI数字人导览:个性化科普新体验
2024年10月,上海自然博物馆又率先在全国自然博物馆应用AI数字人导览。这个名为“小可”的AI导览员颠覆了传统的单向导览模式,实现了双向互动。
观众可以就自然展品相关的生物习性、地质演变等各类问题向“小可”提问,它会借助生动语言、精彩动画、精美图片等多元形式实时作答。更重要的是,“小可”还能根据观众的兴趣点和提问倾向,精准推荐海量自然科学知识,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珍稀标本“复活”:科技让科普更生动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三大珍稀馆藏标本——长须鲸、白鱀豚和猛犸象,通过AI技术实现了数字化展示。当观众戴上VR设备,就会看到三扇“虚拟穿越门”,选择进入后,便可开启探寻之旅。
在长须鲸展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种世界上最深海域的巨型哺乳动物,了解其进食、呼吸、繁殖等生活习性。白鱀豚展区则讲述了这种已经消失的长江“女神”的故事,让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猛犸象展区通过AI算法和手工修复结合,还原了这种冰期猛兽的毛茸茸形象,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冰河时代。
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丰富了科普教育的模式,也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珍稀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正如上海科技馆副馆长缪文靖所说:“通过数字化手段让观众拥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让大家‘穿越’到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中,去了解珍稀动物。”
科技与科普的未来展望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这些创新实践,展示了科技与科普结合的巨大潜力。随着元宇宙、AI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科普教育将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容易激发人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正如联想集团副总裁毛世杰所说:“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越贴越近’是趋势,但人们也可以离自然越来越近,因为有了更多靠近自然的方式。”这种科技与科普的结合,不仅让博物馆的展品“活”了起来,也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