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玛坝梯田:COP15推荐的生态奇迹
撒玛坝梯田:COP15推荐的生态奇迹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一个来自中国云南的生态奇迹吸引了全球目光——撒玛坝梯田。这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宝华镇的梯田,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连片梯田,更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智慧于一体的生态样本。
世界最大的梯田奇观
撒玛坝梯田总面积达1.6万余亩,共有4300多级,海拔从600米至1880米不等。这片梯田不仅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典范,还承载着丰富的哈尼族文化历史。
梯田的开垦历史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1360—1399年),宝华左能土司吴蚌颇倡导民众劈山开渠,造水田,因成就卓著,被朝廷封为首任土司官,允许世袭。之后,明清时期连续开山造田,从而造就了哈尼梯田文化辉煌而又灿烂的一笔。
撒玛坝梯田的壮观和神奇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天人合一,集中展示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共构的农业生态系统和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社会体系,是中国梯田文化的明珠和杰出代表,是农耕文明的典范。
独特的生态智慧
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系统不仅保证了梯田的持续灌溉,还维持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在这一系统中,森林是水源涵养地,村寨位于半山腰,梯田在村寨下方,水系贯穿其中。这种布局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保证了梯田的持续灌溉。同时,梯田中还实施了“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哈尼族的梯田文化不仅是简单的农业生产,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当地群众保护蘑菇房、耕种梯田的动力愈发强烈。梁江艳一家与村民同吃同劳作,共同挖掘民族文化工艺制品,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运营。在她的带动下,20余户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和发展种养殖业,共同书写着民族团结与农耕文明传承的新篇章。
在遗产区,像梁江艳这样的外来媳妇还有很多,她们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千年梯田之上,用实际行动彰显着农耕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紧密相连。梁江艳感慨地说:“在这里,我见到了以前只能在电视和书本上才能看到的少数民族,他们穿着漂亮的服装,戴着独特的头饰,说着各民族自己的语言,大家都非常融洽地生活在一起。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一家亲,希望在这里生活的人们都能每天开心幸福。”
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近年来,元阳县还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种植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升梯田综合收益,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梯田综合亩产值由2000余元提高到8000余元。
数据显示,自2019年景区运营以来,阿者科村接待国内外游客18.7万人次,共计分红233.25万元,户均分红35886元。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家家有收入、年年能分红。中山大学驻村队员龙宇彤介绍,阿者科村通过实施内源式村集体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把优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效益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出了一条遗产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群众受益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球意义与启示
撒玛坝梯田不仅是云南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全球生态农业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借鉴。
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撒玛坝梯田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价值,无疑为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