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巨头揭秘:如何把控药物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制药巨头揭秘:如何把控药物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2024年,多家制药巨头宣布放弃数十个药物开发项目,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新药研发的高风险性,更凸显了制药行业对药物质量和安全性的严格把控。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关键质量属性(CQAs)和关键工艺参数(CPPs)是决定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核心要素。制药巨头们通过严格控制这些要素,确保从研发到上市的每一步都达到最高标准。
从历史教训到现代质量控制体系
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源于历史上的多次重大事件。1906年,美国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要求食品和药品贴上真实标签,并符合一定的纯度和强度标准。1938年,由于"磺胺酏剂"事件导致百余人死亡,美国进一步颁布了《美国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加强了对药品和食品的控制。
然而,最令人震撼的药品安全事件莫过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沙利度胺事件。这种药物最初作为镇静剂和催眠药在46个国家上市,但由于其严重的致畸作用,导致全球约1万名儿童出生时患有严重先天缺陷。这一事件直接推动了药品监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要求所有新药在上市前必须证明其安全性。
制药巨头的质量控制实践
德国制药巨头史达德集团(STADA)是全球领先的制药企业之一,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制药巨头在质量控制方面的严谨态度。史达德成立于1895年,自1903年起就制定了从药用原料、生产工艺到药品包装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法规。
史达德目前拥有11466名员工,其中7000多名技术研发人员,专注于仿制药、特药和消费者健康三大领域。2024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达20.2亿欧元,同比增长9%。其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涵盖了从原料采购到成品放行的每一个环节,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全球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新趋势
2025年1月2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用辅料附录和药包材附录,标志着中国对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生产的管理迈入了更加严格的新阶段。新附录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并加强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的沟通协作。
这一新规的出台,不仅体现了我国对药品质量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反映了国家对于提升医药产业整体水平的决心。制药企业需要在硬件设施、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以满足更高的监管要求。
关键质量属性与工艺参数的应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关键质量属性(CQAs)和关键工艺参数(CPPs)是确保药品质量的核心要素。以西药生产为例,从原料合成到制剂制备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例如,在片剂生产过程中,需要关注颗粒大小、流动性、压缩性等关键属性,以及混合时间、压片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
中药生产同样如此。在中药饮片的炮制过程中,清洗、切片、炒制、蒸煮等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等关键参数,以确保药材的有效成分得到充分提取,同时降低毒性。
结语
制药巨头们通过严格的生产流程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粒药片、每一瓶药剂都符合最高标准。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技术参数上,更体现在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随着全球药品监管标准的不断提高,制药巨头们将继续在质量控制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