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用童年的温度触摸历史
《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用童年的温度触摸历史
《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是一套独特的儿童文学非虚构纪实作品,由著名哲学家周国平主编、儿童文学作家保冬妮策划,通过9位出生在20世纪10年代至2000年代的北京人的童年回忆,展现了近百年来北京的社会变迁。
这套书的编纂初衷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在浩瀚的历史叙事中,儿童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正如主编周国平所说:“我们常常听到的是历史学家的声音,却很少听到历史中普通人的声音,尤其是儿童的声音。”因此,这套书试图填补这一空白,通过普通人的童年记忆,还原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历史图景。
这套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它不是传统的儿童文学,也不是纯粹的历史著作,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型文体。每本书都以口述或自述的方式展开,作者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这些故事看似平凡,却在不经意间勾勒出时代的轮廓。
例如,在《70年代:悦悦是这么长大的》一书中,作者卢悦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四合院里的童年生活。她写道:“那时候,院子里的枣树是我们的乐园。夏天,我们在树荫下乘凉;秋天,我们就爬到树上打枣。记得有一次,我爬得太高,不小心摔了下来,把膝盖都摔破了。但那时候的孩子,好像感觉不到疼,爬起来拍拍土,又接着玩了。”
这段看似平常的回忆,却折射出70年代北京普通家庭的生活状态。那时候的北京,还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电视。孩子们的娱乐就是爬树、捉迷藏、跳皮筋。这些简单的游戏,却承载着一代人的快乐和忧愁。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套书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在《20年代:民国女孩淑英子》一书中,作者章咏回忆了自己在军阀混战时期的童年。她写道:“那时候,北京城经常能听到枪炮声。有时候,炮弹就落在我们家附近。妈妈总是拉着我躲到桌子底下,嘴里念叨着‘菩萨保佑’。”
这些真实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它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年份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其中挣扎、成长的故事。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这套书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温度和呼吸。”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百年个体童年史》不仅是一套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珍贵资料。它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绩,更是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这些平凡人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历史图景。
对于当代读者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那些最本质的东西——纯真、善良、坚韧——始终未曾改变。正如书中一位作者所说:“时代变了,但童年的味道永远不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或许可以从这套书中找到一些永恒的东西。它让我们明白,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