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和平大钟:铭记历史,祈愿和平
南京和平大钟:铭记历史,祈愿和平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一座重达6.6吨的和平大钟静静地矗立着。这口大钟由旅日华侨捐资铸造,于2003年12月13日正式落成并首次撞响,成为南京城最重的一口钟。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
精妙绝伦的设计
和平大钟的设计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其高度3米,象征着30多万遇难同胞;下摆口径1.937米,对应1937年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间;总重量6.6吨,则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66周年。钟面上部装饰着30朵梅花和56个祭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悼。下部则以66朵浪花映衬66个和平图文,寄托着人们对和平的美好向往。
这口大钟的设计者是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他采用抽象雕塑形式,将钟架设计为“倒下的30万人”的概念,挂钟处则呈现“人”字形,寓意深远。铸造工作由金陵古青铜艺术研究所王钟泉先生及其团队完成,他们运用传统泥范浇铸法,确保了大钟音质的完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还为大钟题写了“和平大钟”四个大字,更增添了其文化内涵。
庄严肃穆的撞钟仪式
每年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和平大钟都会在纪念馆内被撞响。这一天,凄厉的警报声会响彻南京城,纪念馆的和平大钟也会再次撞响。“哭墙”前,幸存者及其后代鞠躬、献花;马路上,车辆停驶鸣笛,行人驻足默哀……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着87年前在那场浩劫中遇难的亲人们、同胞们。
自2018年9月18日起,纪念馆常态化开展撞钟悼念仪式。每天早上八点半,江东门的钟声都会准时响起,追思遇难同胞、祈愿和平。据统计,截至2024年,已有19308名观众参与撞钟仪式,共举办了1690场。每场仪式都邀请首批进馆参观的12名观众代表共同撞响和平大钟,13次撞击声化作对遇难者的缅怀、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呼唤。
震撼人心的参观体验
和平大钟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展品,更是一个触动人心的教育工具。许多游客在参观后表示,当他们亲手撞响大钟,听到那深沉而悠长的钟声时,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和平的珍贵。
一位荷兰游客在参观后写道:“在中国生活,我每天都会学到关于其悠久历史的新知识。这次去南京,我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参观博物馆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和不知所措。被暴行所震惊,这清楚地提醒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因为我们再也不想看到这些恐怖了!南京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希望永远和平。”
纪念馆的留言区里,留下了125278份观众留言,“历史”“和平”“铭记”“祖国”“繁荣”等成为高频词。这些留言不仅是人们对过去的哀思,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永恒的和平呼唤
和平大钟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和平的象征。它通过深沉的钟声提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同时传递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的美好祈愿。正如一位参观者所说:“这钟声不仅是对过去的哀悼,更是对未来的警醒。它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和维护。”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和平大钟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和平,开创未来。让我们以史为鉴,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