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争议大爆发:《漂白》《好东西》《白夜追凶》谁更冤?
编剧争议大爆发:《漂白》《好东西》《白夜追凶》谁更冤?
近期,多部热门剧集陷入编剧争议风波,引发公众对剧本创作界限的关注。其中,《漂白》的抄袭争议、《好东西》的编剧指控以及《白夜追凶》第二季的创作困境,成为热议焦点。
《漂白》:真实事件改编的版权之争
《漂白》讲述了刑警队长彭兆林追捕逃犯邓立钢的故事,该剧在爱奇艺迷雾剧场上线后迅速引发关注。然而,播出不到三日便陷入抄袭争议。前南方都市报记者王銮锋指控该剧抄袭其2012年发表的同名深度调查报道,称“爱奇艺这部名为《漂白》的新剧,无论是剧名还是剧情,‘漂白’了我2012年发表于南方都市报的深度调查报道《漂白》。”
编剧陈枰则否认抄袭,表示该剧改编自其同名小说,创作灵感来源于“杨树彬团伙911杀人碎尸案”。她强调,自己进行了大量走访调查,包括采访案件主办人员和主犯家属,并指出:“2023年底,有制片公司看中了已完稿的《漂白》全剧本,我随后将剧本著作权转让(给)该公司。2024年2月,《漂白》电视剧正式开机。”
这场争议引发了对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作品的版权边界的讨论。从事著作权领域的律师指出,本次事件的复杂性在于双方作品均基于同一真实事件创作,导致人物设置和情节存在相似性。律师米新磊表示:“从时间线看,报道在前,小说在后,关键在于编剧说的是不是实话。不管是写稿、部分抄袭还是借鉴,都有可能。”他认为,这需要通过技术对比来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相似。
《好东西》:编剧合作中的沟通困境
《好东西》由邵艺辉执导,宋佳、钟楚曦主演,讲述了一位单亲妈妈和一位浪漫女作家的奇妙同居生活。该片在豆瓣获得9.1的高分,是2024年度评分最高的华语院线电影。
然而,编剧侯蓓却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自己的原创剧本被一位新锐女导演看中拍剧,但签约后对方不断要求修改剧本,最终单方面失联。她认为近期上映的一部电影与其剧本主题和人设相似,暗示可能存在抄袭行为。
这一指控最初被误认为指向《好东西》导演邵艺辉,但随后侯蓓澄清并非针对邵艺辉。导演滕丛丛也发文表示,该事件与邵艺辉及其新片《好东西》无关,并指出侯蓓从未接触过邵艺辉,邵艺辉也从未看过侯蓓的剧本。
这一事件反映了编剧在合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沟通困境。滕丛丛表示:“任何她认为合作中有不合理的问题,都可以光明正大地实名维权,正当维权不受保密协议的约束。”这表明,在创作合作中,明确的沟通和合理的维权途径至关重要。
《白夜追凶》第二季:续集创作的挑战
《白夜追凶》第一季于2017年播出,凭借双胞胎互换身份的设定和紧凑的剧情,获得豆瓣9.1的高分。然而,时隔7年推出的第二季却让观众大失所望。观众普遍反映剧情无聊、人物设定改变、节奏缓慢,豆瓣评分降至6.4分。
编剧指纹的创作水平受到质疑,有观众认为第二季失去了第一季的紧张感和悬疑感。此外,原班人马的变更也影响了剧集质量。第一季的导演王伟因创作理念不合选择退出,第二季的导演刘英剑在节奏掌控上被认为缺乏能力。同时,第一季的核心编剧李佳音也未参与第二季的创作。
这一案例揭示了续集创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包括创作团队的变更、创作理念的差异以及观众期待值的管理等。编剧在续集创作中需要平衡创新与延续性,同时保持剧情的连贯性和紧张感。
编剧行业的反思与启示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编剧行业面临的多重挑战。首先,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需要明确版权边界,尊重原创者的劳动成果。其次,编剧在合作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创作意图得到充分表达。最后,续集创作需要平衡创新与延续性,保持剧情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编剧行业的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编剧需要增强版权意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制作方需要建立公平的合作机制,保护编剧权益;观众也需要理性看待创作过程中的争议,给予创作者合理的空间。只有这样,中国影视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多优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