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的两个艺术高峰:从商代到战国的辉煌历程
中国青铜器的两个艺术高峰:从商代到战国的辉煌历程
中国青铜器艺术源远流长,从早期的简单工具到商周时期的精美礼器,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创新变革,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青铜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创造了两个艺术高峰,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早期铜器的起源
中国古代铜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00年。1973年,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件半圆形黄铜片,这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铜制品。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刀,经碳14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物。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
二里头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其青铜器在工具、装饰品之外,已经有了容器(如爵、角、鼎)和较大的兵器(如戈、戚)。这些容器采用合范法铸造,器胎很薄,形制相当复杂,有的还采用了镶嵌绿松石的技术,表明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真正的青铜时代。
商代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公元前16—前14世纪)和后期(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前期青铜器在很多方面直接继承着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但器物品种大为增加,形成了庞大的系统。商代后期青铜器则在形制、纹饰、铭文、工艺等方面都有了显著进步,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特点包括:
形制多变:不仅器种丰富,同一品种还有不同型式,如鼎可分为圆鼎、分裆鼎和方鼎三种主要型式。
纹饰繁丽:盛行繁绣富丽的作风,通体满花,多以雷纹作为地纹。最常见的纹饰有饕餮纹、夔纹、鸟纹等,体现了神秘的鸟兽形象。
铭文增多:很多青铜器具有铭文,内容多为器主的族氏和人名,最长的接近50个字。
工艺改进:器胎厚重,采用分铸法制造出复杂器物。如四羊尊、中柱旋龙盂等。还广泛使用了镶嵌绿松石、嵌玉、嵌陨铁等装饰工艺。
出土地扩展:北到内蒙古,东到山东,南到广西,西到陕甘,都有这一时期的器物发现。
商代“子申父己”铜鼎
西周青铜器的演变
西周青铜器在很多方面继续着商代后期器物的作风,但整体趋向于朴质化。西周中期以后,器物的装饰变得简单,富于神秘意味的花纹逐渐为规范的图案所取代。西周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铭文的加多加长,周初的铭文已经有百字以上,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竟长达497字。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革新
春秋时期,青铜器风格开始出现新变化。蟠螭纹的产生和普及成为这一变化的标志。春秋中期,嵌红铜的花纹开始盛行,随后出现了错金银、线刻、鎏金银等新技术。失蜡法铸造技术的出现,使得青铜器能够制作出极为细腻的镂空或立雕状装饰。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迎来了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边远地区文化的青铜器艺术也有突出进展,尤其是在四川的巴蜀文化和在云南的滇文化,各有独特的艺术传统与特点。
春秋青铜蟠螭纹兽耳鉴
青铜器艺术的衰落与延续
战国晚期以后,随着用途的扩大普及,青铜器逐渐走上日常化的道路。东汉以后,青铜器在很大范围内被瓷器、铁器所取代。然而,青铜器艺术的生命在铜镜这一品种中持续最为久远,一直绵延到现代。
结语
中国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古代辉煌绚丽的艺术传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从早期的简单工具到商周时期的精美礼器,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创新变革,中国青铜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两个艺术高峰,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代工艺技术的结晶,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
本文参考自李学勤先生的《中国古代文明十讲》一书,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多个专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学术见解。李学勤先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中国考古学、古代史、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和科技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