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交通行业数据挖掘之公共交通路线规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交通行业数据挖掘之公共交通路线规划

引用
CSDN
1.
https://blog.csdn.net/hbwzhsh/article/details/144869670

某中等规模城市,现有的公共交通系统由多条公交线路组成,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出现了部分线路客流量不均衡、某些地区居民出行不便、公交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交通管理部门希望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公共交通路线进行优化规划,以提高公交系统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数据挖掘实施步骤

1. 数据收集

  • 公交智能卡数据:收集全市公交智能卡的刷卡记录,包括乘客的上车时间、上车地点(公交线路和站点)、下车时间(部分数据)、下车地点(部分数据)等信息,时间跨度为半年。这些数据能够反映乘客的出行路径和时间分布,为客流量分析提供基础。

  • 公交车辆 GPS 数据:获取公交车辆的实时 GPS 定位数据,记录车辆的行驶轨迹、速度、停靠站点时间等信息,同样覆盖半年的时间范围。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包括行驶时间、站点停留时间、线路行驶速度等,有助于评估线路运行效率。

  • 道路路况数据:与交通管理部门合作,获取城市道路的路况信息,如道路拥堵情况(拥堵路段、拥堵时段)、交通事故发生地点和时间等数据,数据更新频率为每 15 分钟一次。这些数据将用于分析道路状况对公交运行的影响,以便在路线规划中避开拥堵路段或合理调整发车时间。

  • 城市人口与地理信息数据:收集城市的人口分布数据(按区域划分的人口密度、年龄分布等)、主要商业区、居民区、学校、医院、企业等场所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数据(包括道路等级、车道数量、路口信息等)。这些数据为公交站点和线路的布局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确定公交服务的重点区域和潜在需求区域。

2. 数据预处理

  • 数据清洗:对公交智能卡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刷卡记录,如重复刷卡、异常时间刷卡(如刷卡时间间隔过短或过长)、错误站点信息等。同时,对缺失的下车时间和地点数据进行合理填补,例如根据线路行驶方向和平均行程时间进行估算。

  • 数据整合与匹配:将公交智能卡数据与公交车辆 GPS 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时间和车辆编号等字段将两者关联起来,以便获取更完整的乘客出行信息和车辆运行信息。同时,将道路路况数据与公交运行数据进行空间和时间上的匹配,确定公交车辆在不同路段的行驶路况。

  • 数据标准化:对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时间格式、坐标系统和数据单位,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例如,将时间数据转换为统一的时间戳格式,将地理坐标数据转换为同一坐标系下的坐标值。

3. 数据分析与挖掘

  • 客流量时空分布分析

  • 使用聚类分析算法对公交站点的客流量进行聚类,将具有相似客流量时间分布特征的站点分为一组。例如,将早晚高峰客流量大、平峰客流量小的站点归为一类,将全天客流量较为均衡的站点归为另一类。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城市中不同区域的客流热点和冷点,为线路规划提供依据。

  • 利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找出不同公交线路之间客流量的关联关系。例如,发现某条线路的客流量高峰时段与相邻线路的低谷时段存在互补关系,这可能意味着可以通过优化换乘方案来平衡客流,提高公交资源的利用效率。

  • 线路运行效率分析

  • 计算每条公交线路的关键运行指标,如平均行驶速度、准点率、站点平均停留时间等。通过统计分析这些指标,找出运行效率较低的线路和路段。例如,对于平均行驶速度低于一定阈值且准点率较低的线路,深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道路拥堵、站点设置不合理或车辆调度不当等因素导致。

  • 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每条线路的客流量和运行时间进行预测。根据历史数据的趋势和季节性特征,预测未来不同时段的客流量变化和车辆行驶时间,为公交车辆的调度和线路优化提供前瞻性的决策支持。

  • 乘客出行行为分析

  • 通过对公交智能卡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乘客的出行模式,包括出行起点和终点分布、出行时间分布、出行频次等。例如,发现某些区域的居民主要出行目的地是市中心的商业区或工作区,且出行时间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这对于规划直达线路或增加高峰时段运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利用路径分析算法,确定乘客在不同出行场景下的最优路径选择行为。例如,分析乘客在换乘和直达线路之间的选择偏好,以及在不同换乘方案下的选择概率,从而优化公交网络的换乘设计,提高乘客的出行满意度。

4. 模型建立与评估

  • 线路优化模型建立:根据客流量分析和线路运行效率分析的结果,建立以提高公交系统整体服务水平为目标的线路优化模型。模型的目标函数可以包括最小化乘客的总出行时间、最大化公交车辆的满载率、提高线路的准点率等多个方面。约束条件则考虑公交车辆的容量限制、线路长度限制、站点覆盖范围要求、道路通行能力等实际因素。

  • 模型求解与优化:采用启发式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对线路优化模型进行求解。这些算法能够在大规模的解空间中快速搜索到较优的线路规划方案。通过多次迭代优化,不断调整线路的走向、站点设置和发车频率等参数,以达到模型的最优目标。

  • 模型评估与验证:使用历史数据对优化后的线路方案进行模拟评估,对比优化前后的各项指标,如乘客平均出行时间、公交车辆平均满载率、线路准点率等。同时,邀请部分市民进行实际体验和问卷调查,收集他们对新线路方案的反馈意见,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5. 结果可视化与报告

  • 可视化展示:将数据分析和模型结果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呈现给交通管理部门和决策者。例如,制作客流量热力图,展示不同区域和时段的客流量分布情况;绘制线路运行效率图表,对比优化前后线路的关键指标变化;生成优化后的公交网络地图,清晰地展示新的线路走向和站点布局。

  • 撰写报告:撰写详细的数据挖掘报告,包括项目背景、数据来源与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与挖掘过程、线路优化模型建立与求解结果、模型评估与验证情况、业务改进建议以及可视化展示结果等内容。报告应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可读性,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全面、准确的决策依据。

具体分析过程

1. 客流量时空分布分析结果

  • 聚类分析将公交站点分为三类:一类是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和主要办公区的站点,这类站点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时段客流量极高,且工作日与周末的客流量差异明显;第二类是分布在大型居民区周边的站点,早晚高峰客流量较大,同时在白天也有一定的持续客流,主要是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第三类是位于城市边缘地区或新兴开发区的站点,客流量相对较小,但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 关联规则挖掘发现,连接城市中心区与周边大型居民区的几条公交线路,在早高峰时段存在明显的客流互补关系。例如,线路 A 从居民区开往市中心,在 7:00 - 8:00 客流量达到高峰,而线路 B 从市中心返回居民区,在 8:30 - 9:30 客流量较大。这表明可以通过合理调整这两条线路的发车时间和站点设置,引导乘客在两条线路之间进行换乘,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运营效率。

2. 线路运行效率分析结果

  • 统计分析显示,部分穿越城市老城区的线路由于道路狭窄、交通拥堵严重,平均行驶速度仅为 15 - 20 公里 / 小时,准点率不足 60%。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车辆经常被困在拥堵路段,导致乘客等待时间过长,出行体验差。

  •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表明,某些连接学校和居民区的线路,在工作日的上下学时段客流量会出现明显的突增,而现有车辆配置和发车频率无法满足需求,容易造成车辆超载和运行延误。

3. 乘客出行行为分析结果

  • 对乘客出行起点和终点的分布分析发现,城市东部的几个大型居民区与西部的工业园区之间存在大量的通勤客流,但目前的公交线路需要乘客多次换乘,出行时间较长。这为规划新的直达线路或快线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 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乘客在换乘时更倾向于选择在同一站点或距离较近的站点进行换乘,且换乘等待时间超过 15 分钟会显著降低乘客的满意度。这提示在优化公交网络时,应注重换乘站点的布局和换乘线路的衔接,尽量减少乘客的换乘时间和步行距离。

有效业务改进意见

1. 线路优化调整

  • 根据客流量时空分布和线路运行效率分析结果,对现有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调整。例如,对于穿越拥堵路段且客流量较小的线路,考虑进行局部改线或截短,避开拥堵区域,提高车辆运行速度和准点率。同时,对于客流量大且集中的线路,增加车辆投放和发车频率,缓解高峰时段的客流压力。

  •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乘客出行行为分析,优化线路之间的换乘方案。在客流互补的线路之间设置更多的同台换乘站点,或调整发车时间,实现无缝对接。例如,对于上述连接城市中心区与居民区的线路 A 和 B,适当调整线路 B 的发车时间,使其在线路 A 到达市中心站点后的 10 - 15 分钟内发车,方便乘客换乘,提高公交系统的整体效率。

2. 新线路规划

  • 根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分布变化,规划新的公交线路。针对城市边缘地区和新兴开发区客流量逐渐增长的情况,适时开通新的公交线路,加强这些区域与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功能区的联系,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例如,在城市东部的新兴居住区与西部的工业园区之间开通一条快线公交,减少通勤乘客的出行时间,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3. 运营管理改进

  • 基于线路运行效率分析和时间序列预测结果,优化公交车辆的调度管理。在道路拥堵时段和客流量突增时段,灵活调整车辆的发车频率和行车路线。例如,对于预测到客流量将大幅增加的线路,提前从其他线路调配车辆进行支援,或采取区间车、大站快车等运营方式,提高车辆的周转效率和服务质量。

  • 加强与交通管理部门的协作,获取实时路况信息,利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实现公交车辆的动态调度。当遇到道路交通事故或突发拥堵时,及时调整车辆行驶路线,避免陷入拥堵路段,确保公交车辆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出行顺畅。

4. 站点设施优化

  • 根据客流量分析和乘客出行行为分析结果,对公交站点设施进行优化。在客流量大的站点,增加候车亭面积、设置更多的候车座椅和遮阳挡雨设施,改善乘客的候车环境。同时,完善站点的信息发布系统,提供准确的车辆到站时间和线路换乘信息,方便乘客出行。

  • 优化换乘站点的布局和设计,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便捷换乘。例如,在大型换乘枢纽站点,建设一体化的换乘通道和候车区域,减少乘客的换乘步行距离和时间。同时,加强换乘站点的引导标识设置,使乘客能够清晰地找到换乘线路和候车位置。

通过以上数据挖掘实施步骤、具体分析过程和业务改进意见,该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能够更科学、合理地规划公共交通路线,提高公交系统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出行服务。同时,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也为交通行业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