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阿替普酶与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对比分析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表现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形成血栓,导致血管闭塞。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恢复心肌血液灌注和挽救濒死心肌是关键。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因其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而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阿替普酶和重组链激酶两种溶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背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主要病理表现为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为基础的急性闭塞血栓。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临床以恢复心肌血液灌注、挽救濒死心肌为主要原则,时间是关键,尽早开通阻塞的血管对疾病预后发挥重要作用。相对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静脉药物溶栓治疗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于基层医院即可开展。重组链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阿替普酶是第二代溶栓药物。本研究重点针对两种药物的具体疗效进行分析。
研究方法
一般资料
将我院接诊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电脑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均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咯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mg。对照组使用重组链激酶治疗,试验组使用阿替普酶治疗。具体用药方法如下:
- 重组链激酶:150万单位溶于0.05g/mL的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泵注,时间1h。
- 阿替普酶:静脉推注8mg,然后把剩余的42mg于90min内静脉注射完毕。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血管再通率:通过心电图、胸痛症状、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酶峰等指标评估。
- 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
- 心肌酶谱: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GOT)和CK-MB水平。
- 心脑血管损伤标志物:检测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血管再通率、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心肌酶谱和心脑血管损伤标志物水平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血管再通率比较
试验组血管再通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
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心肌酶谱比较
治疗后,两组心肌酶谱水平均下降,试验组CK、GOT和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比较(,U/L)
组别 | n | CK(治疗前) | CK(治疗后) | t | P | GOT(治疗前) | GOT(治疗后) | t | P | CK-MB(治疗前) | CK-MB(治疗后) | t | P |
---|---|---|---|---|---|---|---|---|---|---|---|---|---|
试验组 | 30 | 365.00±40.12 | 140.76±20.54 | 27.250 | <0.05 | 124.30±25.42 | 35.58±10.23 | 17.734 | <0.05 | 48.79±7.42 | 13.46±7.01 | 18.957 | <0.05 |
对照组 | 30 | 365.11±40.23 | 165.57±20.05 | 24.315 | <0.05 | 124.12±25.29 | 47.76±10.21 | 15.335 | <0.05 | 48.84±7.49 | 18.77±7.56 | 15.476 | <0.05 |
t | 0.011 | 4.734 | 0.027 | 4.616 | 0.026 | 2.821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心脑血管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心脑血管损伤标志物水平均下降,试验组BNP、Hcy、cTn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脑血管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组别 | BNP(ng/L) | Hcy(μmol/L) | cTnT(μg/L) |
---|---|---|---|
试验组 | 治疗前:610.34±100.37 | 治疗前:21.98±4.32 | 治疗前:5.70±1.22 |
治疗后:436.77±80.32 | 治疗后:13.67±4.13 | 治疗后:4.01±1.16 | |
t:7.395 | t:7.616 | t:5.499 | |
P:<0.05 | P:<0.05 | P:<0.05 | |
对照组 | 治疗前:610.10±100.56 | 治疗前:21.87±4.45 | 治疗前:5.75±1.13 |
治疗后:509.97±80.43 | 治疗后:17.00±4.21 | 治疗后:4.67±1.10 | |
t:4.259 | t:4.354 | t:3.751 | |
P:<0.05 | P:<0.05 | P:<0.05 | |
t | 0.009 | 0.097 | 0.165 |
P | >0.05 | >0.05 | >0.05 |
讨论
早期再灌注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关键,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为主要方法。溶栓治疗操作简便、费用较低,且疗效确切。血栓成分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使用针对性溶栓药物可有效溶解血栓,促进血管再通。临床经验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需掌握一定时间窗,及早进行,以及时恢复血供,避免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
重组链激酶和阿替普酶是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两种溶栓药物。重组链激酶具有抗原性,变态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用药后短时间内不可重复应用。阿替普酶无抗原性,变态反应发生率较小,起效速度较快,但其价格昂贵,给基层百姓带来较大经济负担。
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血管再通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重组链激酶比较,应用阿替普酶实施静脉溶栓效果更加显著,安全性更高。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因心肌细胞坏死而释放心肌酶,测定心肌酶含量对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后,试验组CK、GOT和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NP、Hcy、cTnT为比较典型的心脑血管损伤标志物,Hcy含量升高可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正常结构与功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BNP、Hcy、cTn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重组链激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较,阿替普酶效果更优,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减轻心脑血管损伤,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