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秋棠、彭昱东最新研究:冠状动脉钙化的诊断与介入治疗新进展
曾秋棠、彭昱东最新研究:冠状动脉钙化的诊断与介入治疗新进展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内科的曾秋棠和彭昱东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的最新研究。该研究聚焦于冠状动脉钙化的诊断与介入治疗,为这一心血管领域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冠状动脉钙化?
冠状动脉钙化是心脏供血血管因年龄增长、血脂沉积导致的钙盐沉积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血脂的沉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斑块上钙盐的沉积最终导致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这种病变会在介入手术中增加冠脉破裂、支架脱载、器械断裂等风险,而在外科搭桥中会造成桥血管吻合难度增加、早期桥血管衰败的结果。
研究背景与意义
曾秋棠和彭昱东的研究重点关注了冠状动脉钙化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研究指出,冠状动脉钙化在PCI患者中越来越普遍,明显限制了PCI器械的应用及技术手段实施,导致PCI相关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多。
最新诊断方法
研究介绍了最新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特别是三维定量冠状动脉造影(3D-QCA)在冠状动脉钙化诊断中的应用。3D-QCA可通过冠脉造影的原始图像对病变冠脉进行三维重建,并计算病变血管的相关解剖学参数。近年来由3D-QCA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在冠心病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也展示出应用潜力。
介入治疗进展
研究还介绍了冠状动脉钙化的介入治疗进展。对于复杂病变,需要采用高级技术如“乒乓”指引导管技术。在某些情况下,血管壁上有大量钙化斑块,使得无法通过气球扩张血管,因此需要先通过旋磨(Rotablator)去除一部分钙化斑块。这被认为是复杂的治疗(Complex PCI),增加了治疗的风险。但这能提高通过导管治疗的效率。
临床应用价值
该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提高了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诊断准确性
- 优化了PCI治疗策略,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 降低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曾秋棠和彭昱东的研究为冠状动脉钙化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冠状动脉钙化这一心血管领域的难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