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区打造海绵城市,未来可期!
福州新区打造海绵城市,未来可期!
福州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近日,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预计将于12月底完成送审成果。这一规划将为福州新区打造更加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奠定重要基础。
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其核心是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这种建设模式强调源头分散管理,注重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绿色基础设施,同时强调雨水资源化利用。
福州新区的海绵城市规划
福州新区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有着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新区将通过科学谋划发展和空间布局,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 最大限度保护水生态敏感区,保留足够生态用地,控制不透水面积比例,减少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 构建完善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 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防洪除涝能力。
- 推进海绵型建筑小区、市政设施和公园绿地建设,打造水绿融合空间。
为什么福州新区需要海绵城市?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承载着重要的战略使命。海绵城市建设对于新区的意义重大:
地理特点:福州新区位于闽江入海口,滨海特征明显,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保护海岸线生态环境。
气候特点: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充沛且集中,海绵城市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发展需求:随着新区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国内外经验借鉴
国外经验:英国、法国、德国和新加坡等国家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英国通过家庭雨水收集系统和大型市政建筑雨水利用系统,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和城市排水问题;新加坡则通过严格的排水标准和大型蓄水池建设,成功应对了城市内涝问题。
国内经验:上海杨浦区和普陀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例如,杨浦区通过修复河湖湿地生态空间、打造蓝绿融合生态廊道等措施,提升了城市水环境质量;普陀区则通过推进雨水排水系统能力提升、初期雨水调蓄设施建设等,增强了城市防洪除涝能力。
展望未来
随着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完成和各项建设措施的推进,福州新区将逐步构建起更加完善的海绵城市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安全韧性,改善生态环境,还将为居民提供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未来,福州新区将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海绵之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