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第一鲜”美誉的文蛤,南通人称之为蛼蛤(“车禾”)
有“天下第一鲜”美誉的文蛤,南通人称之为蛼蛤(“车禾”)
南通被誉为“江海门户”,这里不仅海货种类繁多,而且鲜美无比。其中,被誉为“天下第一鲜”的文蛤更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这种生长在长江口松软滩涂的海鲜,不仅口感鲜美,烹饪方法讲究,更承载着南通人独特的文化记忆。
文蛤肉营养丰富,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类。吃起来清鲜味美,是脍炙人口的营养佳品。不仅是家常菜肴,也是筵席上的美馔,其鲜美程度备受赞誉。
南通的菜市场、饭店等一般写成
“蛼蛤”
总而言之
南通地方的这种美味海鲜
学名是文蛤
本名是车螯
而“蛼蛤”是民间习惯用法
南通方言专家陶国良先生对南通各地称文蛤为“蛼蛤”有着自己的见解。他写的《蛼蛤和花蛤》,载《南通日报》2022年12月21日(“我爱南通话”系列之一)。以下为陶国良先生的原文。
近年来,一种叫“花蛤”(huāgé)的海产品搬上了人们的餐桌。其实花蛤也是蛤蜊的一种。过去因为其较小,味道也一般,人们很少食用。花蛤外壳颜色呈土灰色,称它为花蛤虽赞美有加,但确有点名不符实。
花蛤的出现,引起了我对蛼蛤(方言读“车禾”)这一名称的质疑。蛼蛤是南通话对文蛤的俗称。查《现代汉语词典》,没有“蛼”字。《康熙字典》释文蛤为“蛼螯”。“蛼螯”并没有螯,螯字又拗口,所以南通各地都称其为“蛼蛤”。
住在海边的人们对蛼蛤再熟悉不过了。四十多年前一元钱可买到三四斤,现在它的价格已飙升到十几元一斤。蛼蛤可煸炒、生炝,也可煲汤。如东对外宣传有三句形象的口号,谓之“听空中交响乐,跳海上迪斯科,品天下第一鲜”。第一句说的是如东传统哨口风筝放飞在空中时声音十分动人。第二句和第三句说的是采收蛼蛤的方法和食用的美味。蛼蛤生活在海涂的沙泥下面,利用潮起潮落的有利条件吸收养分渐渐长大。人们想要捉到蛼蛤,必须在退潮后光着脚板使劲踩踏泥沙,泥沙凹陷裂缝时蛼蛤就露出在脚边。这种用跳迪斯科来比喻采收蛼蛤是再形象不过了。蛼蛤是南通本地特有的天然美食,其鲜味独特,普遍受到南通人的喜爱。
关于蛼蛤这一名称,无论从字面上还是口语中均不准确。
首先说“蛤”。“蛤”,普通话有两读,一为há,如蛤蟆,这一读音与方言“禾”比较接近。二为gé,南通话读若“葛”,这与花蛤、文蛤的“蛤”读音相近。方言把蛤蟆的“蛤”用来读蛼蛤的“蛤”,明显不妥。
再说“蛼”。捕捉蛼蛤是用双脚踩在沙泥中出来的。可以把“蛼蛤”说成“踩蛤”,“踩”要比“蛼”准确得多。再者“蛼蛤”的外壳有多条纹路,纹路之间有黄、褐、紫等多种颜色,因此可以把“蛼蛤”说成“彩蛤”。“踩蛤”或“彩蛤”(“蛤”音同“葛”)和花蛤本来就是蛤蜊的同源姊妹,如果这样称呼文蛤,将给人们口语交流和文字使用上带来极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