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安全指南:远离“黑坑”
社区团购安全指南:远离“黑坑”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商务部召开规范社区团购秩序行政指导会,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平台企业参会。同时,湖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最新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科学理性选择,远离假冒伪劣产品。此外,北京市消协也建议消费者在春节期间购买团购餐饮服务时要查看餐厅资质并关注用户评价及限制条件,以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社区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以其便捷、实惠的特点迅速走红。然而,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从食品安全隐患到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从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到价格欺诈频发,社区团购的安全问题日益引发关注。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在社区团购中,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山东省曹县检察院在专项监督行动中发现,部分社区团购直播存在销售“三无”产品的现象。经过检察机关的介入和监督,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下达12份整改通知和处罚决定书,重点约谈经营商户15次,有效解决了网络食品经营中的标识不全、超范围经营等问题。
长沙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数据显示,近半年来,因食品安全问题,社区团购被投诉多达1000多次。这些问题包括食品标签信息不全、配料成分虚假标注、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等,严重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商品质量参差不齐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商品质量也是消费者反映较多的问题之一。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降低产品质量,甚至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由于社区团购的供应链较长,涉及多个环节,商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坏或变质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质量问题。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社区团购的特殊模式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平台和商家往往不在同一地区,属地监管难度加大,导致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难以维权。此外,部分平台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不严,甚至存在无证经营的情况,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的购物风险。
价格欺诈和虚假宣传
虽然社区团购以“团购”为名,但并不意味着价格一定实惠。一些不良商家利用复杂的满减规则和优惠券机制进行价格欺诈,让消费者难以辨别实际价格。同时,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现象也屡见不鲜,误导消费者做出错误的购买决策。
面对社区团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监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江苏省镇江市检察机关聚焦网络营销、社区团购、直播带货、预制菜等新业态食药安全问题开展调研,并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开展专项整治等方式,推动解决食品安全隐患。同时,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也相继开展专项行动,加强对社区团购平台的监管力度。
作为消费者,在享受社区团购带来的便利和优惠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首先,要选择正规的平台和信誉良好的商家,可以通过查看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证明来判断其合法性。其次,要仔细查验商品信息,特别是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关键信息。在购买过程中,要注意保留交易凭证,包括订单截图、支付记录等,以便在出现问题时作为维权依据。此外,还要警惕价格陷阱和虚假宣传,不要轻易相信过于夸张的广告词。
社区团购作为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平台和商家应加强自律,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商品质量和安全。监管部门应持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制度,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消费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理性消费,依法维权。只有这样,社区团购才能真正成为便民利民的优质服务,而不是充满“黑坑”的风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