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宁院士操刀:南京博物院的辽式建筑之美
程泰宁院士操刀:南京博物院的辽式建筑之美
南京博物院,这座始建于1933年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博物馆。其建筑本身便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轨迹。博物院的主建筑采用仿辽代宫殿式设计,由中国近代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经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而成。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传承,更展现了中国早期建筑的魅力。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主持了南京博物院的改扩建工程。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的代表人物,程泰宁院士在设计中始终坚持“回归自然”的整体思维模式。他认为,建筑创作应该体现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追求“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哲学境界。
在南京博物院的改扩建项目中,程泰宁院士提出了“补白、整合、新构”的设计理念。他强调,新建筑应该与老建筑形成对话,既要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又要体现时代的进步。因此,新建筑没有简单模仿传统的形式,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抽象的元素,创造出既现代又具有中国气派的新建筑。
新老建筑的融合是南京博物院改扩建工程的最大亮点。程泰宁院士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新建筑与老建筑的关系,通过精心的布局和巧妙的设计,使新老建筑在气质、调性、精神上达到高度统一。新建筑的外立面虽然没有直接采用传统的建筑元素,但通过竹简元素的抽象运用,与老建筑形成了有趣的对话。这种设计手法,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又展现了当代建筑的创新精神。
从空中俯瞰,南京博物院的建筑布局体现了“金镶玉成,宝藏其中”的理念。新建筑与老建筑在前后关系、檐口高度、材质颜色以及细部装饰等方面都达到了视觉上的平衡。这种设计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天际线,还为博物院增添了新的功能空间,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新格局。
南京博物院的建筑之美,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上,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程泰宁院士通过“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与现代建筑语言完美融合,创造了一个既古典又现代的艺术殿堂。这座建筑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一座展现中国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