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镇痛药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新型镇痛药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新希望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1.14亿人,约5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DN),其中一半会出现疼痛。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神经内科开展的一项针对1547例中国门诊患者DPNP研究调查(PDNSCOPE研究)显示,高达73.11%的糖尿病合并DPNP患者为中重度疼痛,但不足20%患者接受了DPNP处方药物治疗。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近年来,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为DPNP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三代钙通道调节剂:革命性的治疗选择
2024年5月,海思科医药集团研发的思美宁®(苯磺酸克利加巴林胶囊)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这是中国大陆首个获批成人DPNP适应症的1类新药,也是全球首个无需滴定的第三代中枢神经系统钙离子通道调节剂。
克利加巴林具有独特的并三环笼状结构,分子刚性增加,药理活性、生物利用度及中枢安全性大幅提高。与传统钙通道调节剂相比,它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无需滴定:传统药物需要通过逐步滴定达到有效剂量,而克利加巴林可直接以有效剂量起始治疗,简化了用药过程。
- 快速起效:临床研究显示,患者使用第2天即出现疼痛明显缓解。
- 持续有效:在长达52周的开放性临床研究中,90.4%的患者完成了治疗,84.4%的患者无需调整剂量。
- 安全性高: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度头晕、嗜睡,且多数可自行缓解。
另一款值得关注的新型镇痛药是第一三共的美洛加巴林。作为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它于2019年在日本获批上市,2024年6月在中国获批用于DPNP。该药对钙离子通道α2δ亚基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且与α2δ-1亚基解离缓慢,与α2δ-2亚基解离快速,这可能是其具有较好镇痛效果和较少不良反应的原因。
新型药物的临床价值
《国家基层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治指南(2024版)》已将克利加巴林列为DPNP的有效初始治疗药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郭晓蕙教授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疗效:与安慰剂相比,克利加巴林40 mg/d和80 mg/d从第1周至第13周均能显著缓解DPNP患者疼痛。
这些新型药物的出现,不仅填补了国内DPNP无获批适应症药物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克服了传统药物需要滴定给药、起效慢、不良反应多等缺点,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和依从性。
未来展望:更多创新药物在路上
除了已经上市的第三代钙通道调节剂,还有多种新型机制的镇痛药物正在研发中:
- AAK1抑制剂:Lexicon公司与百时美施贵宝合作开发的LX9211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对中重度DPNP患者有效。
- TRPM3拮抗剂:Biohaven公司(已被辉瑞收购)开发的BHV-2100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良好的镇痛效果,且副作用小。
- HSP90抑制剂:Reata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cemdomespib通过调节HSP70表达,有望减轻糖尿病神经痛。
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如海思科、人福、扬子江药业等都在进行相关领域的研发。这些创新药物的出现,将为DPNP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结语
随着新型镇痛药物的不断涌现,DPNP的治疗格局正在发生改变。这些药物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代表了疼痛管理领域的重大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DPNP将不再是困扰患者的“不能承受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