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崖上的波妞》:我们来自海洋,却不断伤害着故乡
动画电影《崖上的波妞》:我们来自海洋,却不断伤害着故乡
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电影《崖上的波妞》是宫崎骏首次将海洋作为故事背景的作品,通过童真单纯的情感,展现了人与海洋的关系。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部深刻的环保寓言。
人鱼公主勇敢追爱,海洋与人类共存的童话故事?
电影从海中充满奇妙生物的场景开始,这些生物源自一位拥有男人外貌的藤本,他通过魔法和实验不断为海洋创造生命,波妞就是他孕育出的人面金鱼。波妞充满好奇心,偷偷躲在水母里游上海面,靠近海港小镇时,不慎被困在玻璃罐里奄奄一息。5岁的小男孩宗介发现了她,用石头敲破玻璃罐救出波妞,并决心要保护她。
宗介救起困在玻璃瓶里的波妞。 © 2005-2024 STUDIO GHIBLI Inc.
宗介到妈妈(理莎)工作的养老院,与院内的婆婆们分享他的新朋友,但一位婆婆警告“人鱼上岸会引发海啸”,要他赶快放回海里。宗介不以为意,但没过多久,藤本出动海浪,把波妞带回到海底。
波妞告诉藤本她想成为人类,藤本震惊地说:“人类这种愚蠢又可憎的生物哪里好了?人类只会在大海夺走生命罢了。”原来,藤本曾是人类,通过魔法放弃人类身份,选择在海中生活,并耗费心力积存“生命之水”,期盼地球回到如泥盆纪的海洋时代。但波妞只想和宗介在一起,运用魔法让自己长出手和脚,更无意中释放生命之水,引发大浪冲上海面,波妞变成小女孩,踏着海浪去找宗介。
大浪引发了暴风雨,理莎开车载宗介回位于崖上的家,公路旁的海浪扑上路面,像一只只大鱼游过。半路上宗介与波妞重逢,一起回家。不过,理莎不放心养老院的婆婆们,于是趁风雨平息,她准备了食物和物资,摸黑驱车前往地势较低的养老院。
大风浪中,理莎抓住差点掉下山崖的宗介。 © 2005-2024 STUDIO GHIBLI Inc.
隔天早上,水位涨了十几米高,游着许多古代海洋生物。宗介和波妞乘小船去找理莎,路上遇到许多坐船去避难的村民。原本熟悉的街景被海水占据,养老院也被淹没,但婆婆们竟行动自如,奔跑玩耍,原来藤本设了结界,保护大家。
波妞的妈妈(故事中设定为海洋之母,曼玛莲)理解波妞喜欢宗介的心情,温柔劝说藤本让她变成人类。宗介表示愿意完全接受波妞,波妞也愿意舍弃魔法变成人类,藤本虽然不舍,还是把波妞托付给宗介,故事圆满结束。
电影多次强调的海洋破坏
正片以一首歌谣展开,歌词似乎诉说着宫崎骏对海洋的向往与心声:
“我们蔚蓝的家,海水百河摇曳的所在,
我与我无数个兄弟姊妹一齐发声,以泡沫之语。
你还记得吗?很久很久以前,你和我曾生活在蔚蓝的大海之中。
水母与海胆,鱼儿和螃蟹,他们全是你的手足。”
温暖的歌曲,唤起观众对海洋的情感。然而,人类似乎早就遗忘大海的故乡之情,不断伤害这个生命的源头。宫崎骏试图让5岁孩子也能看懂《崖上的波妞》,也如实呈现环境“不美好”的一面,带动观众反思。
底拖网捕捞
底拖网对海洋生态破坏力极大,也容易造成混获。 ©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波妞刚靠近海面,就被巨大鱼网困住,在扬起的沙尘和垃圾中努力挣扎。这种捕捞方式就是极具破坏力的“底拖网”。(延伸阅读:什么是底拖网捕捞?5个原因告诉你它为什么是破坏型渔法?)
渔民将长长的鱼网放置海底拖行,最大可达上百米长,随着行驶的渔船将经过的所有鱼类、海龟、珊瑚、海草,甚至垃圾,全部扫进网中。由于这种渔法不挑目标,导致误捕大量非目标物种,甚至是濒危物种,在长途拖行后往往奄奄一息。而且这种渔法非常浪费资源,根据2018年的统计,底拖网所丢弃的渔获占了60%。
如此“有效率”的渔法,快速掠夺海洋资源,导致鱼群数量大幅下滑。此外,底拖网对海床的伤害极大,所到之处的生态环境无不被摧毁,像是被推土机碾过,使仰赖栖地生存的物种失去家园。
海洋垃圾污染
波妞被困在鱼网和垃圾中。 © 2005-2024 STUDIO GHIBLI Inc.
海洋遭受垃圾及塑料污染之严重,在电影中可见一斑。无论是波妞初到海面遇到的各类生活垃圾(瓶罐、轮胎、塑料袋、录音带、叉子、鞋子、浴缸等),或是藤本跟踪波妞时,不断被海面的垃圾打脸,还抱怨着“水有够脏”。
这并非夸大其词。根据估计,每年最多有1,27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已成为全球迫切的环境问题。不只是生活垃圾,海运航程中翻覆落海的货物、渔业废弃渔具,都造成严重海洋污染。垃圾无法被分解,就成为海洋生物的危险杀手。
根据研究估计,全球52%海龟曾误食塑料,90%海鸟体内含有塑料,科学家更曾在48种鲸鱼和海豚体内发现海洋垃圾。除此之外,数不清的海洋生物持续遭垃圾缠绕,无力挣脱直至死亡。(延伸阅读:海洋污染有哪些?塑料垃圾、重金属、石油、采矿与噪音正威胁海洋生态)
塑料泛滥及污染已造成全球环境问题,根据研究估计,全球52%海龟曾误食塑料。© Troy Mayne / Oceanic Imagery Publications © Troy Mayne / Oceanic Imagery Publications
波妞隐喻海啸?保护海洋也能保护人类
电影多次将海浪具象化为大鱼,栩栩如生的海水展现强大力量,而波妞的出现也导致海港小镇遭海水吞噬,像海啸或海平面上升般令人畏惧。因此,2008年上映的电影虽受到大众喜爱,却在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后,为了避免触碰日本民众伤痛,不再于电视上重播。
波妞踏着如大鱼般的海浪寻找宗介,在崖边的公路旁更显得波涛汹涌。 © 2005-2024 STUDIO GHIBLI Inc.
海啸的无情和威力曾造成骇人灾难,不过好消息是,保护海洋环境有助于建立抵御灾害的天然屏障。根据研究,健康的珊瑚礁和红树林能削弱海啸破坏力、保护沿海地区。
以2004年斯里兰卡遭受南亚海啸为例,在Peraliya小镇出现10米高的浪头,冲进内陆1.5公里远,更将一列火车推出轨道,造成1,700人死亡;而Peraliya小镇南方3公里的Hikkaduwa小镇,因珊瑚礁覆盖范围较广,海浪高度仅2.5米,只蔓延内陆50米,无人罹难。
珊瑚礁就像是海中的热带雨林,蕴藏丰富生物多样性。然而,全球许多珊瑚礁却因滥捕、暖化、栖地破坏等原因逐渐退化和白化,不仅使人少了减缓海浪冲击的能力,也导致无数海洋生物失去捕食、繁衍的环境。(延伸阅读: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珊瑚白化的原因、影响及解决办法是?)
若能有效保护海洋,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的续存都是关键保障。(延伸阅读:全球海洋保护区:2030年实现保护30%海洋)
珊瑚礁是许多海洋生物的家,也是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更能减缓海浪冲击陆地的破坏力。 © Alex Westover and Wendy Mitchell / Greenpeace
给小孩看的故事?道理也许真的很简单
乍看之下,《崖上的波妞》就像是日本版的小美人鱼,为爱不计一切最终迎来圆满结局,细想后我才发现更像是省思亲子关系的情深和放手。虽然宗介真的很温柔善良,但比起波妞奋力追爱,我比较能同理藤本想守护海洋和孩子的心情。
以“人类”形态呈现藤本是一个很有趣的设定,他代表关心环境的人,能用自己的力量为海洋创造生命,象征现实社会中,如果人类愿意为海洋付出力量,也许将能重拾海洋的生命力。
藤本是海中的魔法师,也是波妞的爸爸,用魔法守护海洋、创造生命。 © 2005-2024 STUDIO GHIBLI Inc.
藤本期望可以重回泥盆纪的海洋时代,那是四亿多年前,鱼类是地球霸主的年代,海洋生机勃勃,物种繁多,是现在陆地生物(包括人类)的祖先。藤本心疼美丽的海洋遭人类破坏,不忍孩子们在肮脏的水和空气中生活,想终结人类时代。但在海水淹没城镇时,他又选择保护沉在水下无力逃离的婆婆们,这何尝不是一种包容?
而海洋之母曼玛莲,帮助海上失去动力的船舰能继续航行,又很坦然地接受波妞的选择,面对拥有和失去,抱持着更豁达的心态,具象呈现海洋的广阔和包容。看完电影后,我有种“到头来还是海洋包容着人类啊”的感受。
曼玛莲(右)问宗介是否接受波妞的真实样貌。 © 2005-2024 STUDIO GHIBLI Inc.
另外,成年观众可能会觉得“5岁小孩哪懂爱?”、“小孩长大就会变心了”,唱衰宗介爱护波妞的承诺。不过,也许用单纯的心去看待问题,反而更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如果更多人也如宗介呵护波妞一样,去爱护海洋生物,相信地球将进入人类与自然繁荣共存的新纪元。
延伸阅读:
本文原文来自绿色和平组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