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学成果」传媒类专业交叉赋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学成果」传媒类专业交叉赋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引用
百度
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411160512688687

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重点实施“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 2.0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 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新文科之“新 ”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的 主题变化、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信息技术影响等方面,反映了当前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新 趋势。着眼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一带一路 ”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跨专业综合素养的交叉赋能型传媒人才是高校传媒类专业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本成果是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文科建设新要求及传媒类专业特点形成的教学成果。成果以“交叉赋能 ”作为培养导向,基于国家战略需求确立一大培养目标,以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作为两大培养主线,将传统意义的 三大教学要素转变为“数智化 ”意义的四大教学要素,整合体现专业交叉融合的八大知识模块,构建强化社会服务的一大实践评价闭环,赋予学生新技术素养、跨界思维、高阶专业、综合应用、新时代创新等能力,形成了“12481 ”交叉赋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12481 ”模式实现了传媒类交叉赋能型人才的创新培养,在培养架构、平台载体、评价体系等方面革故鼎新。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成效显著,形成了传媒类一流本科教育的特色模式,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来校调研考察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近十年,取得了四个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个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一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省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一个省级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专业集群、四个“系列 ”、六个“一批 ”的教学成果,并入选黑龙江省首批省级创意设计产业学院。

多年以来,学校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省市地方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腾讯、 爱奇艺等互联网平台头部企业,各大传媒公司等行业培养了千余名优秀传媒人才。毕业生就 业率保持在 90%以上。成果构建的培养模式在 12 所高校得到了有效推广,吸引了 20 余所高 校来校交流、学习,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教育网、学习强国等新闻媒体给予了多次报道,产生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本成果有效解决了目前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

1.解决了培养目标过于强调“应用性转向 ”,偏离国家战略需求,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方面协同性不强问题。

2.解决了新文科背景下,学科、专业之间简单叠加,专业课程资源整合与共享度不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紧密问题。

3.解决了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对接不紧密,为地方区域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力度不够问题。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 12481 ”交叉赋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以下五个方面,有效解决了教学问题。

目标引领:确立一大培养目标,体现新文科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

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满足‘一带一 路 ’战略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人文积淀、过硬专业素养、较 强实践能力的交叉赋能型传媒人才。”

此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定位立足黑龙江省对俄开放战略 桥头堡的地位和优势,适应了新文科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的交叉赋能型人才的要求。

培养导向:贯穿两大培养主线,体现新文科强化价值引领的要求

以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为两大培养主线,将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同时将创新创业融入到教学和实践全过程。围绕价值塑造为主线,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外支持 体系两条链互成对应关系,有效推动教与学、学与练、练与创深度融合。

近五年,1 门课程获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3 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案例库;10 项作品获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活动优秀作品奖;获批了 5 个跨学科创新创业团队;在“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 9 项奖励。

教学活动:拓展四大教学要素,体现新文科全方位数智化的要求

将传统的意义的“教师、学生、教材 ”教学三要素转变为数智化意义的“多维型教师、 探索型学生、共享型学习资源和智慧全媒体技术 ”四要素。传统教学三要素在融入人工智能、 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数智化转变。近八年,共建设了 7 门省级精品和省级一流课程,建立了融媒体仿真和虚拟仿真 2 个数智化实验室。

课程体系:整合八大知识模块,体现新文科专业交叉融合的要求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 学内容更新。”本成果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的交叉、衔接出发,打破原有学科专业的壁垒,将传媒课程拓展、升级、改造,整合为人文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实践知识、创新创业知识、隐性知识八大 知识模块。

课程建设从“相加 ”到“相融 ”,开设了《VR 影视创作》、《国别与地域文化》等 15 门跨学科课程,出版了《全球化视域中的电影文化研究》、《传媒写作方法论》等 10 部跨 学科教材,并率先在省内高校打造“影视国际传播 ”微专业,培养以对俄传播和对外宣传为就业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通过广播电视编导、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 摄影、广播电视学、表演、录音艺术八个专业的融合实习、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推动跨专业资源整合与共享。

实践评价: 以构建一大实践评价闭环,体现新文科强化社会服务的要求

采用“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社会服务—评价反馈”的闭环式评价,构建了从课堂一体化实训→专业技能模拟实训→实战演练→创业实训→毕业创作与设计的全方位、全过程、动态化的“多层级进阶 ”实践评价与反馈体系,赋予学生从基本学习→专业业务→综合创作→ 创新创业→应用研究的五方面能力的培养,将社会评价从毕业生前移至在校生,以此形成实践评价闭环。

五年来,制定了校内导师和业界导师所组成的“双导师 ”制度,成立了 36 组 跨专业导师组和 VR(虚拟现实)制作等 16 个跨专业实习实践创作工作室,有 85%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工作室创作或项目教学和各级各类赛事、展演。从艺术创作到创新平台,从协同育人到创新创业,以校内现代产业学院、高端智库、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为保障,实现创新人才的协同培养。

开展了“乡村振兴 ”农产品广告创作等为代表的项目教学 30 余项;共建 了 20 个校地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教学实践基地;承接了 20 余项政府和社会服务项目、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其中为中央军委创作的《明日英雄》被选为 2019 年全国征兵宣传片。通过广泛参与多维实践活动,提升实践教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成果的创新点

培养架构创新:全面体现新文科的建设要求,形成了人才培养的“12481 ”特色模式。

本成果首次总结性地提出了“ 12481 ”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改变了原有人才培养的趋 同化模式建构,适应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通过一大目标引领、两大培养主线、四大教学要素、八大知识模块、一大实践评价闭环,实现了交叉赋能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培养架构立足黑龙江省对俄开放战略桥头堡的地位和优势,侧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人才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才的特色培养。跨专业、国际化领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模式所提供的人才培养过程逐层递进,紧密耦合,呈现出科学的系统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平台载体创新:从课堂与实习单一教学实践平台,转变为现代产业学院、高端智库、数智化工作室、校企合作项目、实践基地五大“数智化 ”教学实践平台。

本成果通过搭建现代产业学院、高端智库、数智化工作室、校企战略合作项目、实践基地五大协同育人的“院+库+室+项+地 ”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实现新文科背景下交叉赋能型人才培养的多重路径,可操作性强,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同时,对教学环境、教材体系、教学方式进行“数智化 ”革新,以此带动教学内容及手段的全方位的“数智化 ”转变。

评价体系创新:从课堂教学单向度评价,转变为“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社会服务— 评价反馈 ”闭环式评价,将社会评价从毕业生前移至在校生,并深度赋能国家战略与地方产业发展。

本成果实现了“多层级进阶 ”的实践与评价反馈机制,将社会评价从毕业生前移至在校生,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广泛参与多维社会实践与服务,及时获取社会评价反馈,反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并通过深入参与“一带一路 ”、“东北振兴 ”等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项目,实现了教育赋能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整个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新文科强化社会服务的建设要求,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

“ 12481 ”人才培养模式使育人模式不断得到优化,育人成效不断凸显。近年来,培养的毕业生有 37%进入中央及省级或地方主流媒体工作;有近 8%的毕业生在国际媒体、跨国企业等领域工作,传媒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稳居省内第一;有近 15%的毕业生在 AI 应用、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就职,成为交叉赋能型人才培养的代表。

涌现出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 青年英才 ”的李洲(大连新闻传媒集团编剧、《闯关东》摄影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王璐(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总编室主任),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 ”奖获得者陈聪(黑 龙江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孙延夫(天津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中国新闻奖 ”获得者李宗泽 (福建广播电视台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主编杜通,接任俞敏洪担任北京慧致天成公司执行董事、法定代表人许颖等众多优秀毕业生。

近五年,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竞赛百余项,覆盖 3000 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 300 余项, 其中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金奖、海峡两岸电视主持新人大赛一等奖奖项共 30 余人次.

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广应用效果良好

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来校调研考察时高度评价了学校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成果。学校与腾讯公司联合成立了腾讯(哈尔滨)企鹅新媒体学院;与爱奇艺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4 项;入选了 2016 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三人次先后担任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评委。

主办或承办了 7 场“新文科背景下的戏剧影视学科新拓展 ”等高端研讨 会,在中国高教影视学会学科建设等论坛中做主题发言 14 次;参与创作了包括“抗战胜利 70 周年献礼片 ”《开罗宣言》、哈尔滨官方形象宣传片《气贯中西—— 中华巴洛克》在内的 50 余部优秀实践作品;获得了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等国际国内专业领域权威奖项;成果在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网等媒体多次报道。

“ 12481 ”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被推广、应用到浙江、江苏、江西及黑龙江省内的共计 12 所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浙江传媒学院等 20 余所高校来我校考察、学习,成果完成人分别到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交流、调研。

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升,打造政产学研“ 四位一体 ”协同育人平台,赋能龙江振兴发展

本成果在推广应用中,将实践教学融入文创产业多元发展,通过政产学研“ 四位一体 ” 协同育人,全力推动龙江创意设计产业振兴,在构建高水平创意设计人才队伍、赋能地方企业及产品、自主创意成果与文化产业化建设、服务龙江振兴发展、对接国家“一带一路 ”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结

本成果立足于“新文科 ”建设的发展要求,通过构建培养具有跨专业综合素养的交叉赋能型传媒人才的创新模式,探讨了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检验,完成了传媒类交叉赋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构建,取得了研究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期待在未来的不断思索和实践中,继续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中国化的新文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